
一封父亲留下的诀别信
“1937年10月16日,父亲在山西忻口会战的战场上牺牲。当时我还不记事,所有关于父亲的事,是后来慢慢才知道的。”郝慧兰老人说。
据老人介绍,郝梦龄将军是河北藁城县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七七事变”前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驻防贵州修筑公路。抗战爆发后,他数次请缨北上抗日,终获上级允准。郝将军在率部北上途中经过武汉,曾给在武汉的家眷留下一封诀别信,表达他作为军人誓死杀敌报国的决心。
“大姐慧英那年15岁,父亲偷偷写好这份遗嘱放在抽屉里,结果被大姐发现了。信封是封好的,上写着‘留给慧英儿,三八年拆’。大姐问父亲为啥要等到明年拆,一定要当时看。父亲就夺信,大姐不给。抢来抢去,信烂了。父亲把信夺去撕毁扔进痰盂,说以后重写再看吧!大姐在父亲出门后把信拼凑起来,才知道是封遗书,可辨认的字句有:‘此次北上抗日,抱定牺牲……万一阵亡,你等要听母亲的调教,孝顺汝祖母老大人。至于你等上学,我个人是没有钱。将来国家战胜,你等可进遗族学校(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留于慧英、慧兰、荫槐、荫楠、荫森五儿,父龄字。’两三天后,父亲就带兵出发了,大姐带着两个弟弟去大智门车站送父亲,没想到竟成永诀……”
郝慧兰老人回忆至此,已是哽咽,热泪盈眶。稍微平复情绪后,她接着讲:“父亲殉国的消息传到武汉时,大姐正在学校上课。教导主任说,你还来上学干吗,赶快回去,你父亲已经牺牲了。大姐刚一回家,就听见屋里哭声一片……”
10月24日,也就是郝梦龄将军牺牲8天后,他的灵柩由太原运回武汉,武汉各界为郝将军及同时牺牲的刘家麒师长举行公祭,后来,国民政府为之举行隆重的国葬仪式,蒋介石亲拟祭文,一代抗日英烈长眠武昌卓刀泉山麓。
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郝梦龄“给了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1941年,郝梦龄将军殉国4周年纪念日,音乐家冼星海专门作《郝梦龄将军悼歌》。
1946年,汉口一条路被命名为“郝梦龄路”。
父亲牺牲时我只有两岁
郝将军39岁就走了,那年,郝慧兰只有两岁。以后的岁月,郝将军的妻子剧纫秋女士独自拉扯5个孩子顽强地生活。
“母亲向你们提到过父亲没有?”记者问郝慧兰老人。
“从来没有。”老人的回答有点出乎意外。记者没再追问为什么,或许,绝口不提是回避痛苦的最好方式。
1938年武汉沦陷后,剧纫秋女士携家小辗转至重庆,由于生活开销大,有限的抚恤金很快花完了,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顿。父亲遗书上说的遗族学校并没有上成,慧英姐弟进了重庆一家私立中学。
走投无路的郝家人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暑假时,哥哥姐姐就出去赚学费,茶水、西瓜都卖过。”郝慧兰老人说,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母亲对子女要求还很严,甚至女儿借别人一支铅笔,她发现后也要让马上归还。
一天,郝氏姐弟在街上卖茶水时被冯玉祥将军看见,冯玉祥一问,得知他们竟是郝梦龄的孩子,大为吃惊,遂上报蒋介石请求抚恤。后来,国民政府给郝家批了两万块钱抚恤金。“我们姊妹每学期开学后,可以拿交学费的收据去向国民政府报销。就这样,我们的念书问题得到解决,大姐1945年还读了四川大学。”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郝家人回到阔别7年的武汉。
新中国成立后,郝梦龄的后代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父亲的遗愿。大儿子郝荫槐,1954年毕业于中南矿业学院,他本可以去北京工作,但为了国家的需要,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志愿支援边疆,到云南东川一个矿上工作。因长期下井染上肺病,死时年仅39岁。
二儿子郝荫楠,一直在武汉定居,上世纪60年代初,是武汉同济医学院的妇产科医生。后因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1965年,他报名参加同济医学院郧阳分院建设。郝荫楠带着妻女,来到了当时还很贫困的郧阳地区。他放下教鞭拿起锄头,开山挑土,垒石砌墙,边建设边办学,保证了首批40名学员在简陋的校舍中如期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