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登堡,是阻止希特勒夺得德国政坛大权的唯一一人,也是最后一人,他的存在,是对希特勒在德国建立独裁统治的最大威胁。这也是希特勒惧怕兴登堡的原因。
(兴登堡)
兴登堡,少年从军,历经普法战争、一战,功勋卓著,两次经历凯旋门。
而他本人也从一个少年少尉军官,一度升任到排长、营长、将军、参谋长,最后通过德军最高统帅部,实质上掌握了战时德国的最高权力。
这样一位炙手可热的军事人物,在德国军政界,地位显赫。
一战时期,统帅德军东西战线,实施坦能堡作战计划,左右着一战战争格局;战争后期,凭借军事力量,威逼德皇、政界要员,夺取了德国统治的实质大权;
一战失败,兴登堡作为右翼势力的代表人物,地位格外尊崇。一战德国战败,失败的消息传遍德国,也点燃了德国革命的战火。很快,德意志帝国被推翻,魏玛共和国崛起。1925年,在右派势力的劝诫以及支持下,兴登堡获得总统大选,开始为期10年的总统之路。
看完了兴登堡的经历,我们不难知道,作为一战后期、魏玛共和国时期,一个竭尽全力精忠报国的完美人物兴登堡,在德国民众心目中,宛若神话般的存在。而此时的希特勒呢?
1923年,啤酒馆暴动,锒铛入狱,蹲了近两年的大狱,25年才出狱,一切又要重头开始。与此同时,兴登堡在同年4月凭借数千万选票,登上总统大位。面对这种天差地别的境遇,希特勒恐怕不止是恐惧了,应该是绝望了。
随后,经过近6年的奋斗,希特勒以纳粹党党魁的身份,见到了这位右翼势力的领袖人物兴登堡。虽然都是右翼势力阵营的代表人物,但兴登堡明显不看好希特勒,认为这家伙至多能当个邮政部长。
有了这位老大兴登堡的轻视,希特勒的夺权大计,就开始出现隐患了。希特勒的政敌,积极阻碍希特勒夺得总理任职,为此,他们大力支持兴登堡,排挤希特勒,使得希特勒无缘32年的总理任职。
1932年总统大选,兴登堡在第一轮、第二轮大选中分别以49.6%以及53%的选票,压倒性的战胜获得30%、36.8%选票的希特勒。在大选过程中,希特勒更加坚定的认为:在德国民众的心目中,兴登堡威望深远,自己难以匹敌,而自己若要夺得德国大权,也只有向这位老大哥慢慢低头了。
于是,在选举过程中,希特勒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口号:为了尊敬兴登堡,那就投票给希特勒吧。这个口号,很有意思,言外之意,希特勒的谄媚味道就流露出来了:希特勒十分尊崇兴登堡,为了能够有足够的身份来表示诚意,那么就请广大选民给我希特勒投票吧。
这种做法,不是很高明,明面看在给自己拉选票,实际上却是在给兴登堡拉人气。对此,我想希特勒应该也是知道的,结果也可以预见,希特勒落选,但却收获了老大哥的好感。这里,我猜想,希特勒在选举中的这些举动,多少都是做给兴登堡看的,希特勒自然知道兴登堡在德国民众心目中的分量,自己的威望远不如他,所以就来了这么一出好戏。
获得了老大哥的认可,兴登堡对这位波希米亚下士,以及他的纳粹党,有了新的想法:“我要将这位盗猎者,变为守林人。”这不得不说,希特勒人际关系处理的巧妙啊。
很快,兴登堡考虑再三,最终将法西斯势力有紧密联系的巴本,扶上总理的位置,企图安排希特勒与巴本共同组建内阁。但此时的希特勒便显得的有些桀骜不逊,自认为纳粹党实力强劲,根本无需与他人共同组阁,甚至对外宣称,自己以及纳粹党必须要夺得一切权力!
面对希特勒的嚣张跋扈,兴登堡十分恼怒,也不再顾同是右翼势力的情分,大声斥责希特勒以及纳粹党,对外宣称,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自己绝不会将权力交给希特勒和纳粹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