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看瑞典在国土面积、国际事务中的分量并不是很足,但瑞典的军工水平却是让许多大国都望尘莫及。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瑞典就已经拥有了多款自主研发的战斗机:萨博-32“矛”、萨博-35“龙”、萨博-37“雷”等。
尽管瑞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宣布成为一个永久的中立国,但冷战格局下其主权领空还是会经常遭受来自北约和苏联的袭扰;一方面为了应对这种威胁,另一方面,由于瑞典的军工出口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所以战斗机也要与时俱进;JAS-39“鹰狮”顺势而生!
由于瑞典的自主需求是空域自卫,所以JAS-39“鹰狮”并未考虑远距离作战。因此在动力系统上,瑞典选择了相对低成本的单发设计。在JAS-39的整体气动上,还是沿用了萨博-37的近距耦合鸭式构型。
这样的构造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好处:使它的超音速飞行拥有了更多的高度空间,短场起降的效率也进一步提升。这些设计都符合瑞典地域、空域有限的特征。
JAS-39“鹰狮”作为一款定位空优战斗机的机型,其可搭载的武器数量和种类都十分客观:包括空空导弹、空地导弹、激光制导炸弹、集束炸弹、火箭弹以及机载机炮等。
在加载航电方面,JAS-39“鹰狮”使用的是我们熟知的爱立信公司的产品。如果和此前的萨博-37相比,JAS-39的雷达性能不仅有了数倍的提升,而且体积和重量都比萨博-37的降低了近一半。
总体而言,JAS-39“鹰狮”的性能并不能一概而论。前期的C、D型号由于价格(4000至6000万美金)相对便宜,对于一些经济有限、国防需求并不强烈的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必然会牺牲飞机的整体性能,同时也会错过一些不太在意价格而注重性能的国家。
也是因此,瑞典在进入21世纪后便又推出了主打飞机性能的E、F两款型号。不过还是那句话:好货不便宜!全面升级后的JAS-39“鹰狮”单价一下飙升至1.48亿美金。不仅让许多原本的意向国望价兴叹,就连瑞典自己也倍感吃力。
虽然看起来JAS-39E前期的发展顺风顺水,但该项计划在火控系统的选择与研制上却一波三折,导致整体进度向后延迟,直到2017年6月14日,JAS-39E才第一次首飞成功。
改进
经过长久的打磨这次JAS-39E较之前的版本,变化不可谓不大。
下面我们着重从外形结构、发动机、火控雷达几个主要方面来看一看相较于之前的版本,JAS-39E的变化。
外形结构
JAS-39E作为全球首架完全依赖于计算机设计和制造的战斗机,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使用了基于定义的计算机模型(MBD),所有设计工作和3D制造文件都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既减少了部件制造及组装时间,又减轻了后期改进的工作量,使得原型机比其他任何机型都更接近于最后的量产型。
JAS-39E保留的C型的机腹中线挂架,但在其两侧个增加了一个新挂架。机翼与机身的连接点外移以增大机身油箱的容量,在机翼连接点处的机身采用新型铝锂整体隔框设计,主起落架现在收入机翼而不是之前的机身。前起落架改为单轮,使“鹰狮”E可在具有拦阻设备的跑道上紧急降落。
JAS-39E机身采用铝锂合金制造一部分结构组件,使得结构重量与最大起飞重量的比值降低了3%,飞机的结构重量仅占最大起飞重量的约20%,经过结构的优化其载油量足足增加了40%以上,并能够挂载更多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