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关于中国增加核武器及东风41战略导弹数量的说法,引发了网络热议,路透社记者还把这个话题带到了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
华春莹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只是建议他去跟胡锡进交流。
关于另一个问题,也就是军控协议,华春莹重申:“我们认为在核武方面,那些大国应该负有优先的责任和义务来削减战略核武器。中方一直是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样的政策,我们的有关政策是非常有限度、有节制的,也是非常负责任的。”
翻译:
一,中国不会参加军控谈判!
早在2017年3月20日她就表示过:核裁军目标无法一蹴而就,必须要循序渐进,经过慎重研究,中方将不参加谈判。后来外交部说得更明白,“美方是想把中国的核力量谈到美国的水平,还是想把自己的核力量削减到中国的水平?”美国想用这种圈套捆住中国手脚,门都没有。
二,中国不会盲目扩大核武库,各位不用大呼小叫。
三,中国核武器政策非常安全可靠,对方心里没鬼不用怕。
在国家层面上,中国核政策没有变化。但在网络舆论场,胡锡进的“增加论”受到了一些人的围攻,他们用忧虑全人类毁灭来占领道德高地,甚至极端到“核武无用论”,说美国怕的是中国制造业,比较普遍论调就是“够用就好”。
其实“够用就好”只是拾人牙慧,这是苏联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来的观念,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指导下的新军事理论一部分。
所谓“够用”,本身没有什么问题的,但这有前提条件,就是美国的敌意有深?当时苏联一帮酸臭文人抛弃了这个前提,一味呼吁单方面核裁军,用苏联的诚意去消除美国的敌意,得到美国的信任。
这种“够用就好”只能使自己处于核对峙的被动地位,美苏各种军控协议,都是由苏联主动让步而达成,但委屈就能求全吗?历史已经有了答案。
苏联军队从红军时期开始,它的任务就是:准备打赢战争!
新思维来了以后,苏联军队任务变成了:制止战争!
同样,苏联核战略也从积极走向了消极。
这种思想转变并不是戈尔巴乔夫单独推动的,而整个苏联舆论场在高喊“要黄油,不要大炮”,“不要为不存在的战争而发展军备”等极为天真,迂腐的论调在里合外合推动。
1990年6月,乌拉尔军区司令员阿尔贝特.马卡晓夫将军在党代会上,当着戈尔巴乔夫的面责问那些人:阿尔巴托夫们、卡拉季奇们、索布恰克们、雅科夫列夫们,请站起来直率地说:我们不需要军队,没有军队照样能过下去!
没有人敢回答,但将军们的愤怒已经太晚了。
今天“够用就好”同样也有许多人认为没有问题,但这与“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人民解放军信念是不相符的,怎么会没有问题?
多少才算是够用?也极为模糊,如果美国对中国进行核挑衅,核威胁的程度不断加剧,这时候,一千枚都可能不够。反之,如果美国销毁全部核武器,那么,中国一枚也可以不要。
客观情况现在是美国对中国张牙舞爪,尽管它在不断咳嗽,但走向疯狂的可能性。这时,你是要增加核武器让它冷静下来,还是想靠道德说教让它立地成佛?
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先生一生立言立行立德,温文尔雅,他生前说过“中华民族不欺侮旁人,也决不受旁人欺侮,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朴素的民族感情,爱国思想一直是我的精神动力。”
换句话说就是,“要反对核武器,就必须拥有核武器”。
现在某些人想的却是,反对核武器,就是销毁核武器。
前者符合核武器相互威慑逻辑,掷地有声;
后者是自宫求信任的一厢情愿,矫揉造作。
这种区别,归根结底是爱国思想的体现。
无原则和平主义,反核武器口号,反战口号,在舆论场都能占据道德高地。但这几十年下来,喊这些口号的人,改变过美国的核政策吗?从来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