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妇女节的到来,似乎都会为女性平权的奋斗新增了一股力量。而随着时代的前进和人们观念上的改变,平权早已不再是刺目的字眼了。但人们仍旧热衷于议论,对于男男女女之间,天然的隔阂永远存在。
出生,是一切不平等的开始。自打“出生”这一个时点来,女性就落后了男性不少。
2017年11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在女性“健康与生存”这一指标上,全球144个经济体,中国排名倒数第一。其中,“新生人口性别比例”方面,中国长期处于严重失衡状态。
中国剩男将达3000万以上
性别比,通常是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的比值。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8.06,比10年前高出1.2个百分点;此后,这一比例持续下降,到2015年已降至113.51。
正常情况下,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会有103-107个男孩出生。由于男孩死亡率高于女孩,到婚育年龄,男女数量趋于均等。因此,联合国将103-107设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值。
人口性别比虽然在近十年来已经有所改善,但仍然处在正常值之上的一个较危险的数字,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中国当下庞大的“剩男”群体。据估算,这个数字在未来三十年里将达到三千万。
而“剩男”这个词在当下中国社会的语境里,含义丰富。换句来讲,男性的适婚而未娶往往会带来多方位、多层次、大大小小的影响。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影响终究稍显负面,而这个词也演化成了“无能”这种标签的另一种包装。
中国家庭的共同追求——生个男娃
在中国,性别失衡的现象放在何处都不是个例,它遍布在中国的绝大多数省份。
2010年,全国9省份出生性别比超120,这9个省份出生人口占到全国的39.9%;西藏、新疆和北京3个出生性别比正常或略髙的地区,出生人口仅占全国的3.5%。
可以看出,出生性别失常的颜色几乎泛滥全中国。偌大的土地上,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人们会为了豆腐脑是甜的还是咸的,冬至吃汤圆还是饺子,南方和北方到底哪个冬天更冷诸如此类的家长里短而吵得不可开交。但在生男孩还是生女孩这个问题上,中国大多数家庭的想法却保持了一致。
一切都是为了生儿子
这种想生男孩的迫切,在不同孩次的性别比上有更直观的体现。1982年以来四次人口普査,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出生性别比,几乎都远高于一孩。
随着孩次也就是胎数的递进,性别比极端地恶化。这种现象的背后或许是相当残酷的现实——人们人为地在“孩子出生”这个选项上动了手脚。
80年代开始普及的B超技术让中国父母如获至宝。2014年,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陈玉宇与几位学者测算,整个80年代,中国各省出生性别比失衡里头有40%-50%都是B超的贡献,得知怀的是女孩,就提前堕胎堕掉。也就是说,这“天赋异禀”生男孩的能力,并不是民间秘方奏效了,是无数胎死腹中的小女孩换来了她们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