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讯开始阶段,糯康一个人就换了三名翻译。最后,傣族的民警仔细听糯康讲话的语气,为他找了一名带老挝傣族口音的翻译。
“第四个翻译到的时候,糯康也有点不好意思了,他说第四个翻译的话他百分之百听得懂”。
因为需要将每一句话都逐字翻译,因此审讯的时间增加了一倍。而且每次做讯问笔录前民警都会问一句,翻译人员的翻译是否能听懂。
每次审讯前,翻译和审讯员要一起熟悉案情。双方商量怎样才能最精确地表达审讯员的意图,又怎么才能把嫌疑人的回答全面地传达给审讯员。
审讯组成员张合富说,在审讯桑康的时候,一位担任翻译的老民警累得当场晕倒:“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
揭秘三:
糯康态度的变化
生活上的照顾和尊重,令糯康等人逐渐配合讯问
张润生说,糯康到审讯组后,最开始的时候有些张狂,但也能看出来他的紧张。
最初,糯康不配合审讯工作,而且会做出一些不像大du枭行事风格的事情。云南省禁du局局长胡祖俊对他的印象是:“非常赖皮”。
有一次,他突然小便在裤子里,并且“晕倒”。医生检查后发现,他并没有休克才导致大小便失禁的状况。而且他眼珠还在眼皮底下不停地转。
碰到这种情况,审讯民警有时候也不揭穿他,而是会给他服用一些维生素片。有时候给他做体检后没发现任何状况,他也会承认说:是的,我是装的,今天你们可以接着问我了。
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审讯组对糯康生活上的照顾还是令他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由于糯康信佛,审讯组找了和他民族习惯相似的民警,问他信佛是否吃斋,饮食上是否有特别的需求。糯康在饮食上并未提出过什么需求,只有几次,说到想吃米干,这是他们民族吃的类似于米线的食品。
有一次,糯康提起,说自己在中国吃的比2008年、2009年他在缅甸山上生活时吃的好多了,“是最好的饭菜”。有一次他看到民警和他吃一样的饭菜,还显得有些激动。
当审讯员有一次提到:“佛教要从善,你既然信佛,也应该从善”时,糯康似乎有所触动。
负责审讯依莱的民警吴健说,随着接触时间越来越长,依莱有时也会主动向他提起自己的亲人。有一次,提到亲人,依莱还哭了。“他比较重视家庭”。
审讯时间长了之后,几名犯罪嫌疑人也会主动和审讯员交谈。依莱还学了一些最简单的中国话,比如眼睛、鼻子等,显得很健谈。
揭秘四:
使用多种突破手段
思想压力、心理攻势、抓住漏洞、追问紧逼;一点点得到真相
糯康和集团的其他成员在最开始被审问时,几乎都是避重就轻和推脱。
证据组民警马骏说,糯康的审讯有几个阶段,他的心理防线是一步步攻破的。最开始,他根本不承认自己案发当天在糯康集团的指挥中心散布岛。
在第一个阶段,糯康总是说“什么都不知道”,“我在家看电视”,“电视上看到这件事”。第二个阶,糯康说“是手下干的”,但他“并不知道”。第三阶段,糯康说,是别人提起要教训那两艘船,“我同意了,让他们去做”。
到了最终,糯康才承认是自己主动产生了犯罪意图,并策划了犯罪活动。
张合富说,实施强大的思想压力是必须的。要对他们进行法律上的宣传,让他们了解这件事的后果。
心理攻势也是必不可少的。“谁都怕死,谁都有自己的弱点”。
最开始,犯罪嫌疑人会有长长的沉默,或者会在审讯中陷入僵局。吴健说到这个时候,就需要和他聊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和依莱聊一聊他当兵的经历,或者家庭,这些话题有时候会打破他们的沉默。
在张润生看来,攻克他们,还需要抓到他们的漏洞。由于他们经历丰富,都有着极强的反审讯能力,需要审讯员和他们短兵相接。“在瞬间捕捉到关键性问题”。
有一次,在审讯过程中,依莱突然自言自语,“是不是我说真的你们才记,假的你们就不记”。这一点被审讯人员敏锐地捕捉到。
而对于一些不合常理的地方,追问进去,也能让他们乱了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