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旭离休后,一直关注并参与着北京人艺的建设和发展,尽管已经七八旬高龄,但只要剧院需要,他仍以高昂的热情参加到排练演出中。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时事、热心公益事业,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后积极捐款,并于第一时间投身《北街南院》《生·活》的排演当中,用自己所参演的艺术作品去鼓舞人心。
朱旭曾说,一位演员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习惯,而且还要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因此他热爱生活,有着丰富而广泛的爱好。下围棋、拉京胡、扎风筝、习书画、画彩蛋,他都广泛涉猎、得心应手。由喜爱到精通,他将爱拉京胡、爱唱戏的技能用于艺术创作。在话剧《名优之死》中,他操着京胡上阵,技法娴熟,让人叫绝。他还曾为影视配音、配唱,让人感受到一位演员的超群技艺和深厚的生活积累。
他说,看一个演员,最终要落在其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上。“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不同,塑造形象也就必然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分,粗细之分。”他始终坚持读书,刻苦研究理论,更是勤于写文章总结提高,如“斯坦尼+民族传统试验”、“形象的矛盾和演员的创造,理、情、味、趣、噱”两个问题的论述,入情入理给人以启示。他撰写的多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戏剧》《戏剧报》《戏剧论丛》等刊物上,收录在《攻坚集》《<红白喜事>的舞台艺术》等著作中,为后来的戏剧工作者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素材和研究资料。
他待人真诚、友善,为人随和、热情。从艺六十余载,他舞台上下乐乐呵呵,有着睿智的幽默。在同辈艺术家面前,他是相伴一生的艺术伙伴,在晚辈面前是德艺双馨,高山仰止的艺术大家。在北京人艺,很多人亲切的称他“朱旭老爷子”。
他谈自己很少,谈创作很多,他常说自己很幸运,他取得的成就都受益于北京人艺。他始终与他最爱的北京人艺同在。
斯人已逝,而他爽朗的笑声还留在北京人艺,还留在每一位热爱他的观众心里。
永远怀念老爷子朱旭!
这位老者,他不是明星,是真正的大演员,艺术家。他曾经口吃被嘲笑差点当不成演员,54岁才初登影坛,79岁高龄拿下国际电影节影帝,他是演艺界的一个传奇。但你不知道他的人生却几度遭遇重创,两个儿子都是先天耳聋,晚年痛失陪伴一生的爱妻,命运对他太残忍,他却一直笑对人生。朱旭,一个年轻人不一定知道却一定会佩服的名字。
朱旭,1930年4月15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中国人艺表演艺术家、影视、话剧演员。生于辽宁省沈阳。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第三部戏剧系,同年进入华北大学文工二团(1950年改为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三年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曾出演过电影《变脸》、《洗澡》、《刮痧》等众多文化意蕴深厚的影片,还参加了《末代皇帝》、《似水年华》、《大宅门》等大量电视剧的拍摄。他以炉火纯青的演技为广大观众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朱旭老爷子的一生如果要拍成一部电视剧,那篇幅也足够了,苦辣酸甜都经历过。1949年,19岁的朱旭考入了华北大学三部文艺干部训练班,到了文工团一开始并不是演员,而是干着灯光师的工作。1952年,22岁的朱旭进入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为成立后的第一批演员。在人艺,刚进院不可能立马就演上主角,最开始都是跑龙套,锻炼演技和台词,一步步才能熬成角。朱旭也是这么过来的,他说在话剧《茶馆》里曾经一场跑了6个龙套,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如今的年轻演员,一出道就想红想演主角,不好好磨练演技,就算演了主角观众也不会买账的,要记着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