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个成语叫逐鹿中原,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常说的这个中原究竟是什么地方呢?
中原有多种含义,大体如下:
一:广义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中原指的是黄河中下游一带,主要包括河南大部、山东西部、陕西东部及河北、山西的南部地区。
二、相对于广义的中原来说,狭义的中原主要指河南一带。河南位于黄河下游,人类很早就在此活动、繁衍,后来又有多家王朝在此建都,建都历史比较长的地方有洛阳和开封。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河南一带沃野千里,土地肥沃,适合耕作;再者隋唐以后运河开通,水运方便,中央政府所需粮米、财物大多来自江南一带,这也是后世经营中原的原因之一。
北宋《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开封一带中原风光
河南自古有中原之称,这个称呼沿用至今,现在河南省许多高校、企业、街道等还经常以中原命名,比如中原工学院、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三、在古代,相对于外族,中原还是中国或者汉族正统政权的别称。比如两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辽金入侵,中原指的就是以农耕为主的宋代汉族政权。中原的这个含义,我们原来常常在评书或戏曲中看到,在此就不再展开了。
中原又称中州、华夏,狭义上就是指今天的河南省,广义上是指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因为被视为天下中心,所以叫中原,同时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直接代指中国。中原地带背靠天山-昆仑山-秦岭山脉,母亲和黄河又在中原流淌,这么一块风水宝地难怪成为华夏民族的摇篮。
但是中原这个概念的提处也不是一下子就被人们接受的,中原本是“天下至中的原野”的意思,并没有作为地理概念被人们熟知和接受,哪怕是两汉以后中原也是地理概念和原意并存的状态。直到西晋王朝经历八王之乱,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战火,许多汉人背井离乡,被迫南迁。这些远离故土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者家乡,这个时候的中原作为地理概念才慢慢被人接受。
中国有八大古都,其中中原地带就占据了四个,分别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除此之外南阳、濮阳、商丘、许昌、夏邑、偃师、登封、虞城、淮阳、新郑等城市也都作为都城存在过。虽然随着经济重心的南迁,中原的经济不再是全国最繁荣的,也不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但不可否认中原曾经在古代中国长时间处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
附各朝各代在中原建都情况:
夏朝多次迁都,国都有:斟鄩(今洛阳偃师)、阳城(今郑州登封)、安邑(运城)、纶城(今商丘虞城西)、老丘(今开封陈留)、西河(今汤阴西河)。
商朝多次迁都,国都有:亳(今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南亳(今商丘睢阳区)、北亳(今商丘梁园区)、西亳(今洛阳偃师)、隞(今郑州商城)、嚣(今郑州西北)、殷(今安阳殷墟)、朝歌(今鹤壁淇县)。
周朝定都洛阳。
西汉汉初定都洛阳。
玄汉先后定都南阳、洛阳。
东汉定都洛阳,设南都南阳,东汉末年汉献帝迁都许昌。
曹魏定都洛阳。
西晋定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后赵定都安阳。
冉魏定都安阳。
前燕定都安阳。
东魏定都安阳。
北齐定都安阳。
隋朝设东都洛阳,隋炀帝迁都洛阳。
唐朝设东都洛阳,后期迁都洛阳。
武周定都洛阳。
后梁定都开封,曾迁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