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知道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但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那它们具体有哪些不同?
处方药是指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必须有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出具处方的一类药品。患者在购买这类药品时,需要凭借医师处方或者在医师的指导下购买使用,它具有一定潜在的危险性和毒性,并且在时间、用药方法、用量等都有规定和要求;而非处方药是指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不需要提供医师处方,可以自行购买的一类药品,一般是患者对自身的临床症状做出判断后,在用药安全的前提下购买。两相对比,处方药毒副作用比较高,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而非处方药因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安全性高,并且用药时间可根据自身情况相应调整。
如何区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非处方药标有OTC(OverTheCounter),红色的标志是甲类非处方药,绿色的标志是乙类非处方药,乙类比起甲类更安全;
非处方药主要治疗的是一些常见疾病,比如感冒、发烧等,而处方药治疗的疾病相比会比较严重;
非处方药用量少、服用时间短,而处方药用量多需要长期服用,可能需要几个疗程才能治愈;
而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广告药品,都是非处方药。
购买药物之后,要注意些什么呢?
购买非处方药物后,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注意药品标签内容以及有效期,注意使用时间、疗程、适用人群、使用次数、使用量、禁忌等;而购买非处方药时,要向医师和药师咨询,不能依靠自己的经验盲目用药,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不要因为病情加重或缓轻自行加量多服或者是减量少服。非处方药毒副作用较大,加量之后可能会对机体造成损伤,或者减量后因没有效杀死病菌使病菌产生耐药性,而不利于治疗。
我们要合理用药、遵循医嘱,才能更好的发挥药物疗效,要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而造成的身体损害和经济损失。
处方药即必须凭执业医师开具的处方才可以调配、购买,并且要在医生、护士、药师及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的监督和指导下才可使用的药品。处方药不能凭自己判断使用,主要是因为以下因素:
部分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生理状态选用药品,或者在用药前后需要做一些特殊检查。比如强心药、降糖药、降压药等等。
有些药物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有的药物第一次用量和以后维持使用剂量不同,有的药停用时需要慢慢减量(比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酒石酸美托洛尔等),有的药有逐渐加量等特殊要求。
处方药一般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大,有一定的治疗风险,需要在医生评估过用药风险和健康收益后再决定是否使用。
有些药物在与其他药物或某些食物共用时,会产生相互作用,或者增加或者减少药物的吸收。
有些药物(如部分注射剂或长期使用的药物)会逐渐产生耐药性,从而使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不良反应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