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罕走廊位于帕米尔高原之上,《山海经》中将其称为“不周山”,因其盛产野葱,中国古代文献中又称其为“葱岭”。
帕米尔高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之一,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对此地实行了有效的管理,清朝时期,中央政府又再一次巩固了对帕米尔高原的统治。瓦罕走廊的出现是英俄在中亚争霸的产物。自从摆脱了金帐汗国的束缚后,俄罗斯就走上了疯狂扩张的道路。除了对土地的贪婪外,寻找出海口是驱动俄国不断扩张的最重要动因。
北方的港口不光有漫长的冰冻期,而且远离国籍贸易主航道,俄国要向走向强大必南下,寻找不冻港。所以俄国不断南下,计划从土耳其和波斯手中夺走了大片土地,计划打通黑海、地中海、印度洋的航线。
俄国的南下一开始并没有引起英国的警惕,但当俄国兵临伊斯坦布尔城下时,英国才意识到如果再不出手,英国的海洋利益会遭受巨大挑战,尤其是波斯(伊朗)一旦被征服,俄国兵锋会直至印度。
日不落帝国疆域庞大,但对于英国而言,所有殖民地加起来都没有印度重要。英国不仅从印度攫取了巨量的经济利益,而且大英帝国皇帝的法统也是继承自印度。
为了保住英国的海洋利益和印度殖民地,英国一直暗中组建反俄联盟,并在1853年与俄国发生了直接冲突,爆发了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在克里米亚惨败,无法在黑海获得出海口后,遂将目光转向中亚。
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虽然实现了遏制俄国的战略目的,但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所以俄国在进攻中亚之初时,英国国内始终不愿再次与俄国发生直接冲突。可是当1876年,俄国征服浩罕国,将势力进一步延伸至帕米尔高原后,英国人开始坐不住了。
印度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海,北方又有喜马拉雅山做天然屏障,唯独与阿富汗接壤处有一条高原坦途,历史上印度遭受的所有强敌入侵都来自此走廊。这时入侵新疆的阿古柏成了英俄竞相拉拢的对象,所以才能在新疆做大。
英国希望阿古柏成为英国与俄国之间的缓冲地带,并劝说清政府承认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为大清属国。清政府认为新疆不同于朝鲜,是中国固有领土,最终由左宗棠出兵驱逐了阿古柏的入侵。
与此同时,英国和俄国也经历了一番角逐,最终达成妥协,双方共同瓜分帕米尔高原。英国人提议在双方势力范围内划出一条长300公里,最宽处70公里,最窄处不过1公里的狭长缓冲地带,使得大清和阿富汗能够接壤,这就是著名的“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名义上是英国建立的缓冲地带,实际上却为中俄关系埋下了巨大隐患。对此清政府是洞若观火,便以地形恶劣,难以防御为由拒绝镇守。阿富汗主体民族为普什图人,他们也拒绝接受瓦罕人,原本热闹的丝绸古道因此变成了与世隔绝的地方。
19世纪80年代,英、俄两大帝国在中亚内陆地区争夺势力范围,一南一北,不断扩张。为避免冲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划定两国在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隔离带”,这条“缓冲地带”就是瓦罕走廊。
根据协议,将这块领土赠送给阿富汗,但实际上,当时的阿富汗国王阿卜杜拉.拉赫曼汗并不想要瓦罕走廊。一个随时可能卷入大国武装冲突的缓冲地带——就好像一个烫手的山芋。为了让阿富汗国王接受瓦罕走廊,英国政府额外赠送给国王185万卢比,毕竟不是自己的领土,所以才能这么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