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此过程中,客家的有识之士,如罗香林,为客家人的正名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以至于时至今日,但凡谈起汉族,大家都会想到“客家人”;与之同类的场景,如果发生在明清以前,那么客家人必然多以“蛮獠”视之。
四,客家人的本质
客家人,之所以称作“客家”,确实与其几百年来反复的迁徙有关,居无定所,与“客”最为接近。
而之所以为客,在于周边的邻居都是成熟的民系,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当格格不入的新人迁来而自辟途径意欲形成方言岛或文化岛时,必然会引起当地人的反感,以至于发生冲突。
至于客家人,到底是什么成份?是否是少数民族,这应该没有太大的争议。
强大者如客家人,其向外扩张的能力实在是了得,周边的民系,潮汕大约有近半被客家化,而闽南漳州山区也有部分乡镇转化为客家人,至于广府,其珠江东岸和粤北更是清一色的客家。
从中我们也可以推测尽管闽粤赣有着大量的畲族人口,但在客家人的逼迫下,畲族人要么被同化,要么迁徙,于是,我们看到闽粤赣边区的畲族后裔变成了客家人,讲着客家话,有的有幸在解放后恢复畲族身份,有的只好继续同化而不自知。
几乎于客家扩张的同时,闽粤赣的一支畲族东迁至闽东和浙南,他们便是畲族中的幸存吧。
因此看,客家人仍是以南宋后中原人为主体,以失地百姓和躲避战乱的流民为主要构成,坚守着汉人的传统,又不愿意抛弃祖宗之言和风俗习惯,但又融入了畲族人部分特色的一个群体,故而与早来的中原人后裔显得格格不入,故而被称为“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