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上课都要使用大量食材吗?刚开始学做菜的时候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学制和学费都是怎么样的?从厨师学校过渡到饭店是一种什么样的经历?凡此种种,都非常感兴趣。
我大学专业叫做 ‘烹饪工艺与营养’ 也就是传说中的厨师
专业是统招,学校名字不说了,成天刷广告(非新东方) 你懂得
私照为证:
我总结下(其他方面欢迎留言咨询):
1 不是天天做菜 做菜一个礼拜就那么几次,要不然你的学费怎么够?食材会按组按人分开,自己做自己的吃(我不喜欢鱼,每次做完都送人),好菜(比如大龙虾,海参之类)做完老师就端走回去自己吃了。每个人的食材做的菜是不够当一顿饭吃的,太少;你要是做不好了,额 丢了。没有机会让你做第二次,找规律找手感
2 翻勺 夏天,就是在外面找个小树林,面对面2排,一人一个铁锅,找1/4盆沙子去练(别和我说你要半盆,最开始端不动),这个过程大家就是一顿聊,什么游戏了,美女了,你懂的
3 面点 其实教你的都是皮毛。因为重要的事面怎么发,怎么揉,我们练的时候第一轮不上,第二老师不会亲自来。不要觉得什么面条能细的穿针多么牛逼,也不要觉得电视里炒菜熊熊大火多么过瘾,什么蒙眼背上切肉----都一律是骗人的。但是我最喜欢和擅长的就是‘拉面’,动作连贯优雅--面弹到面案上几次,左右晃晃前后晃晃,合并,再重复,(不知道有人见过正宗的拉面过程嘛,美的享受)
4 刀具 入学时候就有一套道具,额 到最后我连1/3都没用过,第一堂课就是大家坐在水泥台子上磨刀,我们可能是学校里面最危险的人物了,呵呵下了课一帮人提着刀往宿舍赶,你想想场景吧
5 厨师服装 我们会发2套衣服,但是厨师衣服质量不好,后来穿的衣服脏的简直就是街上的小店里面的厨师那样。没人戴帽子,我告诉你 很多地方都不带帽子,算了食品安全问题不说了,怕吓到你们
6 最难的菜 我认为最难的菜就是炒土豆丝
7 包分配的骗局 说的百分百就业,呵呵 最后也确实给你推荐,但是事实上,那个单位本来就没想要你,各种刁难打压,逼你走,这样就不算不给你分配而是你要走,还要让你签合同,说明 学校让你就业了,要不然毕业证都不给
8 妹子 当时我们班60几个人,有五朵金花,质量嘛,额,就是给你欲望的心你还怕赖上你
9 实习 我当时大三实在秦皇岛北戴河的一个疗养院,我基本什么都做过:打荷,凉菜,采购,红案白案,砧板。甚至我杀了一个礼拜的鸡,然后就是半年再没吃鸡肉。你不要觉得我们吃客户剩下的,你们才是吃我们剩下的。每次老师做菜或者有什么好吃的,一做好,会一顿人凶猛的扑过来.. 我记得最搞笑的就是刚去实习,第一次吃鳖汤,有个哥们喝多了,流了好几次鼻血~ 过了3,4个月,我们都不想吃肉了,你回发现经常一帮子人在那炒青菜,啃黄瓜。你没发现大厨回家很少做饭。我们也很少吃自己做的饭,而是找个小弟给我们弄。想吃随时吃,经理也不会这么管,因为扔了就白了
10 考试 考试也是理论和实操。理论要是不给我们发答案范围,我们真不会,因为很少书上照搬,都是一些这方面的人出的题目(当时我们说出题的脑袋让驴踢了,以为我们有多年工作经验哇),不全是我们的任课老师;实操就是刀工,雕刻,炒菜,冷拼。炒菜是几个菜考前抽签, 2个菜然后老师看看颜色,闻闻味道,在用筷子蘸一下。我考试成绩还行,拔丝还考过97--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和老师搞好关系吧
11 国家二级厨师,营养师 在校期间不能考一级,我忘了工作几年才行。至于那个营养师,反正背了很多材料,很顺利的都过了,只能说,全是水分
我对这个行业的看法
1 做雕刻需要艺术天分;老师会不言不语雕一遍,20分钟,一般人看不懂记不住,比如我。但是当时我们班有个第一次就能做的和老师差不多,后来留校了。
(上图就是我同学)
我一看形势:转行搞IT了
2 做厨师需要潜规则;你必须有眼力劲儿,你要懂得拍老师马屁,屁颠屁颠的捧着他
3 学校最终是为了挣钱,师傅把什么都交给你他吃什么?就跟我在一个三星饭店实习,大师傅每天早上开车转一圈,从兜里掏出秘制调料倒入大锅,整个过程不会让你学会(我有幸被容许在旁看过几次,你知道嘛?最后他把那牛皮纸都要揣兜里带走的),没有一个人教你你要花很多年领悟。凡是能开得了饭店的总得有点拿手的或者祖传的东西,或者你悟性很好--这是都是时间和实践以及总结的积累
4 做好厨师需要好后台,你去看某某大厨在什么比赛获了什么奖,给某某领导做了什么饭等等,其实你要注意他的老师是谁,就跟比赛一样,首先师傅的徒弟错不了,其次这也是个圈子,评委也要给面子,因为都是轮着的
5 最后严重建议:去一个靠谱的地方学习,培训学校,哪怕做广告的地方最好别去。找个好饭店,找个好师傅从最初开始做起比什么学的都快
----------补充点
1 菜板就是树桩横切做成的 额 其实挺好用
2 不要觉得能见各种食材,都是很普通常见的。
就算做特别的,可能只会有一次。整个学业里面,我唯一的印象就是萝卜,各种形状的萝卜,都是成车成车的拉来放在库房。刚开始的时候一边雕小鸟,一边吃;我们的操作间和做菜的地方分开的,后来萝卜剩下的就蹲在操作间的外面,满地的萝卜味
3 做菜的房间有2个大灶台,然后有一排像操场那样的铁的座位,到谁操作就过去,剩下的坐在那里看着聊天啥的一般做菜过程中就是熟悉的就各种找食儿,谁做好了 大家一遍点评一边尝,然后吃完了,散去
4 上到一半课的时候 屋里基本雾气腾腾,菜味飘香了 不愿意在屋里或者做完的就可以出去,在门口找地方坐着要是正好这2节课是上午3,4,正好去食堂买2馒头或者把妹的同学把各种妹子带来参观,待遇嘛,就是去吃--其实她们也很好奇我们这个专业
5 我们也上理论课,也学语文,政治这些,以及烹饪历史,营养学等等
6 第一次上课,导员问我们:你们想学做什么菜呀:有个同学说:肉夹馍’
7 厨师学校的食堂是很难吃的 不要以为厨师学校的食堂是大厨,都是学校领导家属承包出去的:香菇油菜能看见盐块,烧茄子能看见糖块的
----------关于短期培训和国家统招
我的学习是三年制的,入学那年是国家第一批这个专业的学生。可能lz更像了解短期培训我们的校区和他们不在一起,但是有时候去库房或者考试比赛的时候还是能遇见也了解点:
1 短期的时间,有一个月,有三个月,有半年有一年的,发本学校承认的文凭。
2 客观地说,如果自己没有做菜的天赋,又不刻苦,学不到太多东西,出去工作也是从洗菜,传菜,宰杀这类工作开始--比如杀牛蛙,我当时的水平基本不用看菜板一边和人说话
3 以前在知乎看见别人说想学做菜,我建议不要去培训学校,天天饮食这类的节目就挺好,做菜是一种态度和兴趣,还要不拘一格,多总结和多实践
谢邀。@董伟明
师兄都写的很实在了,我以个人的经历讲讲吧。
2010年高考,我离二本线差了2分,不想上3本。因为父母做饭很难吃,小时候没在家吃过一顿好的,以己及人,不想让我的孩子将来受苦,就来学厨师了,我们学校是一专,老师告诉我们这是烹饪界的清华北大,呵呵。我学的是中餐,我们学校还有西餐、西点、营养方面的。
二.课程
1.理论课
理论课居多,我们也是要学英语、马克思、思想品德之类的课。
专业课有烹饪原料学、烹饪化学、烹饪营养学、厨政管理、中国烹饪概论、烹饪工艺学,面点工艺、快餐管理、生鲜超市管理。这些就不具体讲了,和其他专业学理论课是一样的。
2.实践课
实践课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多。
第一学期只有雕刻。都是雕些花啊、鹅啊什么的。但是会有有灵性的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再问问老师,可以雕出凤凰、龙。我们的道具还蛮多,一套加起来有十几把。
这是我雕的,实话说,没什么技术含量,一节课就可以学会。
这是我上面提到的那个高手雕的,这是真功夫。
第二学期仍然没有学炒菜,学刀工和翻锅
刀工学了3节课,第一节课最坑爹,一人发一块2两左右的面团,随便切,切了揉起来再切。后来就是切白萝卜了,各种刀法都学一学。但是只是了解一下,靠着三节课是不可能有什么刀工可言的。
我们的锅很重,刚开始能用手平举着已经是很了不起了,我们老师说,以前学校有翻锅比赛,能连着翻一百下基本就是冠军。我们往锅里装了沙子,翻两下就撒光了。
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可以练炒菜了
第三学期能学近50道川菜和50道面点。第四学期要选修菜肴或者面店。选菜肴之后再从全国各大菜系中选3种,面点也是这样。大概可以学到一百种菜肴左右。
过程是老师用两节课讲3道菜的制作过程,要点、技巧、原理等,再用两节课演示怎么做。下一个4节课我们就可以自己做了,每次做完端着3份菜到食堂吃饭,迎接其他专业同学们羡慕的眼神。
这些是法国一个烹饪学校的交换生,我们也是这样学习的。
3.成果
1.课堂作业
每道菜学一边,看一遍,做一遍,而且一个班四十多个人,老师不可能手把手的教,想要学好是要靠灵性的,上图的鱼香肉丝就是比较成功的。下图两盘酱肉丝做比较,右边的还可以,左边的就像一坨那啥,事实上,左边那盘才是我们平时炒出的菜肴的常态。不是说上了厨师学校就一定炒菜很好吃的,跟多数做了多年饭的家庭主妇都是没法比的,就像学了经济学也不是刚毕业就一定可以创业成功的。厨艺还是要靠练习出来的。
2.毕业作品
毕业作品的准备时间比较多,效果要好一些,每个人要设计一个创新菜,每个班要制作两桌宴席。
这是我的作品,菊花寿司,蛋卷包糯米、生菜、培根肉,造型还不错,其实比起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的技术含量差得多。
大多都是以象形为主,这些是做的比较好的。
这个是我的创意,我那个光膀子的室友做的,这个看起来不是很好看,但是是我最满意的创意,它是按营养学里的营养膳食宝塔设计的,第一层谷物、第二层蔬菜、第三层肉、第四层蛋白质、最高层油脂。
三.设施设备
我们学校的烹饪设备应该是全国最好的,这有点像广告,但这是实话。
这是我们的烹饪实验室,两万多平米,说是亚洲最大,我估计也就是世界最大的烹饪实验室了。
我大二的时候在这做勤工俭学,给办公室主任当打杂,除了打字、制表格外,我还负责统计整个实验室的设备信息。我看过设备购买单,加起来有两千多万。十几个中餐实验室,十几个中点实验室,还有几个西餐西点实验室、几个快餐实验室。设备很齐全、压面机、发酵机、烤箱、快餐炒灶,各种各样。其中最大的一个设备,好像叫蒸汽蒸箱什么的,可以放进去五六个我给蒸熟了,我看购买单是五万多块钱。
我们学校有体育休闲系,所以有高尔夫球场,我报了个高尔夫社团,一年300块。
四.实习
大三开始实习,实习期一年,然后就可以拿毕业证了。
1.出国
我们那一届有四百多学烹饪的学生,大概有一百多一点选择了出国。
最多的是新加坡,七八十人,我也准备去新加坡的,不过第一批在网络上面试,好像出了什么问题,不能听声音,只能看图像,竟然这样招了3个人,把我给招了。我觉得太容易了,就没去。在那一个月可以挣七八千人民币,还是不错的。
然后是去游轮的,四五千人民币,跟非洲、美洲、大洋洲世界各地友人一起工作,老师说,干两年英语想不好都难、
还有去迪拜的,我的朋友告诉我,在迪拜的游客中,属中国人的素质最差了。
迪拜的酒店
其实迪拜工资不高,不过福利、伙食都很棒,他们钱花不掉
墙上的都是糖果啊。
2.国内
北京、上海、成都、深圳、三亚,有十几个城市吧。
我在成都最大最好的中档消费餐厅实习了9个月。去的第二天,同事问我是不是从来都没有动过刀,我有那么不堪吗。但是真的,来这才知道自己差得远。一天切六七十斤洋葱粒,二十多斤土豆丝,一天切的东西比在学校两年都多,一次切掉半个指甲,血一滩一滩的,包扎一下,半个小时后又开始切菜了。
所以,我们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其实厨艺并不是很高,远达不到没上过学但是有多年经验的师傅们。我们的优势是懂更多理论,创新能力强,目标更高。
我们社会餐饮是最累的,酒店会好些,做西餐相对来说轻松些。
这个是我师傅,他嘴里的脏话能连成顺口溜,声音如雷。
2个月前,我离开了这家餐厅。
这是我们学校,不代表所有厨师学校都是这样学的。
还有,我们学校是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现在已经改名叫四川旅游学院,升2本了,但烹饪专业还是专科。
再提醒一句,入行需谨慎。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厨师也是要天赋的和热情的
在墨尔本一家厨师专科学校学习学制两年 学费一年8万人民币现在已经学习了一年 很喜欢学校走廊上写的 learn what you love烹饪真的就是我所爱的好在绕了一个大圈终于赶在25岁的年纪开始了自己的梦想
虽然起步有些晚了,但是人就只有一生,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已经很幸运了
第一学期主要教的烹饪的基本方法,比如炒啊炸啊蒸啊煎啊,然后鸡啊牛啊猪啊羊啊鱼啊都要怎么做。每个种类会教大概3道基本的常见的菜。每次上课会根据这节课要做的菜需要的食材来准备。比如做牛排就每人一块牛排,做鸡料理就每人一只鸡。然后相应的配菜。老师都有让我们有不要浪费的意识,所以每次的食材准备的差不多刚好。然后做好就自己吃了。
这学期开始在学校的餐厅实习,每周轮换岗位,比如这周做意大利面,下周就去做披萨,这周做主菜下周就做沙拉之类的,然后上简单的甜点课,因为我学的烹饪所以甜点只是简单学一下。
不光有实践课,理论课也有。每一个阶段都会针对实践课有相应的考试,比如学牛肉的时候试卷就会给出很多关于牛肉的问题,还有给一张牛的图让你把每个部位名字写出来。还有各种卫生课,菜单制作课,味觉实践课,团队协作课等等也有好多作业需要写。
这些是最近学的一些简单的甜品
现在也有在打工,只不过是中国餐厅,因为英语不是很好,对于现在自己的厨艺还不是很自信,加上之前找工作很多人听到我是女生就委婉拒绝我了,说厨房还是男生比较好,我可是女汉子力气也很大呢好不好。所以一直没有找西餐厅的工作,决定下学期鼓起勇气去试试,因为越来越发现学校学的东西都是很基本很基本的东西,摆盘也都是很简单的,和餐厅没法比,所以想深入的学习还是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磨练吧。朝着小当家的方向努力
补充
之前在一家日式料理店做兼职
看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烹饪方法,还有各种摆拍装饰需要准备的材料,如果不是在厨房里,应该不会学到这些,所以得多打工,增长见识,只有学校教的是远远不够的
三年前去新加坡的时候吃了一家米其林一星的点心店 叫添好运,万万没想到今年在墨尔本开张了,我去应征,但是由于没有做点心的经验,并没有应征上,于是我从洗碗开始做起,终于抓住机会进了后厨。生意很好,几乎是从开始上班到下班中间没有停下来过。所以厨师真的是体力活,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那时早上6点半就要到店里,店在市区我住郊区,5点就要起床,洗澡的话四点就要起,后来师傅体谅我住得远,给我换了晚一点的班。还要各种搬东西,不过前辈们比较照顾我是女生经常帮助我。但是我觉得既然选择了这行,在厨房里就不能当自己是女的,男生能做到的我也要能做到,但是有时候太重的东西真的是搬不动,超过25kg就搬不动了,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是男生就好了。他们一次就能拿完的东西我需要拿两次。
也不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很酷的样子,每天都是重复同样的事,也许点心比较单一所以并不像西餐那样有很多需要准备的。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更喜欢做西餐,所以准备换个工作。之前墨尔本美食节有一个1500人同时吃午餐的活动,学校安排我们去帮忙,第一次进到那么专业而且大的厨房,准备1500人份的食物,那种感觉很是让我激动。
下面是我工作的点心店
下面是我穿厨师服的照骗
真实的我其实如上图.
我喜欢我穿着厨师服的样子。
我觉得我背着刀的时候很帅,虽然刀有点重。
2020.7.5更新
没有想到四年前的回答到如今还有人在关注。在上次一次更新的时候lz找到了一个在法餐厅的全职工作,现在已经不在这个行业了。不过还是给大家介绍一下澳洲工作环境吧。
当时能找到这份法餐厅的工作确实是我没有料到的。那个主厨人很好,对我来说一直像替代父亲的存在。不过餐厅的工作环境实在是太累了,每周工作50小时,周六早9点到晚12点,周日12点到12点。不过在餐厅的同事大部分都很好,尤其是主厨,在我辞职后每年也会邀请我去他家过圣诞party。
给大家看一些在法餐厅的作品和日常照片吧
多图预警
哥伦比亚同事,教了我不少西班牙话
可能在餐厅工作的一年多让我见到了真实的澳洲工作环境吧。如果大家有澳洲职场方面的问题也都可以邀请我
-----11月更新-----lz在七月初找到面包店工作的同时也找到了一份法餐厅当甜点师pastry chef的工作,面包店的工作已经在前一两个月辞掉了,因为觉得面包店的工作除了卖力气,用到我专业知识的机会少之又少。在法餐厅遇到了一个很好的主厨,他对我很包容,也抱着把我当一个初入职场的小孩子来教育。某种程度上他更像是指引我的一个父亲的角色。所以lz还是幸运的,能够一毕业就找到专业相关的工作。希望和我有着相同梦想的你们,想要做好食物呈现给每个人的你们,也可以朝着自己的梦想大步向前走。-----6.6更新3-----集中答几个问题+介绍一下自己1.关于“鬼佬”我不知道为什么知乎上敏感的人这么多,关于“鬼佬”这个词和我磨嘴皮磨了好几天,我和我身边的在澳洲的朋友,都不认为“鬼佬“这个词带有任何歧视的意思。我们只是为了区分,或者是找个词来形容他们,毕竟在很多时候的语境下,我们还是需要和说话的人来区分”鬼佬“和”亚洲人“的。这就像美国的一些留学生习惯性叫人家“老美”,人家习惯性叫我们亚洲人,我们习惯性把印度人斯里兰卡人不管是哪国家的人都叫做“印度人”或者“阿三”吧再次声明,我管澳洲白人叫“鬼佬”绝无任何歧视之意。那些认为我的措辞不尊重人的,我一律虚心接受,绝不改正。
2.我上的学校是William Angliss,专业是Patisserie,我的学费三学期分别是3700,4100,2700澳币,我身边留学生同学大概都是8000-9000澳币一学期。
3.我现在没有在做我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我正在找,现在正在7-11 打工
小伙伴们有关于澳洲711 打工的问题也可以问我~
-----6.2更新2-----居然得到一百多个赞了!!谢谢大家!我今天激动了一天,没想到大家都觉得我上课好好玩,还有那么多人关注我。所以特意打开电脑准备奉上各种照片和小故事,也算是对我自己上学过程中心路历程有一个记录吧对于我们在厨房的课,基本都是四五个小时甚至更多的,但是我倒不觉得累,因为平时打工的地方也是要求一站就是五六七八九个小时。而且上课的时候也很好玩,经常会有一些笑话,比如我的老师一直不会念我的名字“huiyi”,可能是因为老外很少会发hui这个音,然后有一个老师每个星期点名的时候都会问我的名字怎么念,直到今天我看到名册的时候,我才发现他给我注的音是“hoy-ni”。我和香港同学都笑到爆~
对于英语的要求吧,一定不会像大学那样要求高,毕竟是个职业学校,雅思好像只要5.5 或者6 , 由于我的身份比较特殊,所以我是和本地人一起参加的面试(据说留学生身份的都没有面试),面试内容特别特别水,水到我每次都拿来嘲笑老外的智商。就是把大家聚到一起说说课程内容,看有没有人想换专业,然后发你一份卷子,分为文学部分和数学部分,(而且在面试前学校会把这份卷子发给你,要求你提前准备,在面试当天写下来)
文学部分内容就是问你为什么选这门课呀,能不能适应体力劳动呀,有没有接触过本专业呀~
数学部分更高能!!!!
题目一: 澳洲版小明做一杯鸡尾酒要50ml brandy,请问做5杯鸡尾酒要多少brandy?
题目二:墨尔本丫蛋儿准备搭7.40的火车去学校最近的火车站来上学,路程需要40分钟,请问丫蛋儿同学几点能到火车站?
excuse me??!!!丫蛋儿同学你不会在手机上查一下吗!!!!!!!
我在写卷子的时候内心是崩溃的, 我旁边特帅的一个小哥,留着小卷发,也不写卷子,就在用铅笔画指甲
前面几排一个蓝色头发的妹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唉,宝宝内心很崩溃,觉得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
还是接着放图bo~
【超级多图预警】
我们学校其实和国内不少的相关学校都有合作,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不少内地学生会来这个学校的原因。这个是国内某学校送给我们学校的字, 挂在学校餐厅入口必经之处
这个是学校D楼一层走廊,两边都是厨房,是我们西点和烘焙的天地,二楼的厨房是烹饪学生的主场,不过有时候我们也有课程要在楼上~
二楼厨房内部,只有一台烤箱和一个小的发面房(?)就是能选择温度湿度,发酵面包的房子
这个是我今天从二楼拍的餐厅厨房内部,里面工作的都是我们的学生,虽然没工资,但是工作经验在这个行业里是特别重要的。
我觉得就是中文的焦糖布丁,但是名字不一样
用nutella(就是费列罗里面的巧克力)做的pannacotta, 还有榛子咖啡味的冰淇淋,冰淇淋的味道很像苦咖啡,可惜班里目前就我一个内地的,大家都不知道宝宝在说什么
这门课是“迎合有特殊饮食需求的食物”,每节课都要做一种不同的饮食需求(比如糖尿病,乳糖不耐受,面筋gluten过敏,鸡蛋过敏,素食主义和宗教信仰等等)比如乳糖不耐受,老师就会提供给我们好多种奶,比如杏仁奶,豆奶,米奶(意外的很好喝,但是我男朋友拒绝接受),每一组都去试不同的东西,大家放到一起来品尝味道,从而得出结论,这种食物用这种食材做效果如何,味道如何。老师不会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他们希望你能有自己的想法,然后和他交流。
榛子好几层蛋糕
老师要求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摆盘
这个好像叫什么什么rum baba 是我的同学做的,是用朗姆酒做的,我们班韩国大叔吃完脸都红了哈哈哈
提拉米苏蛋糕,我第一次知道提拉米苏的咖啡味是怎么来的
doughnut配糖渍金桔, 就是圆形甜甜圈(甜甜球)
这个也是 rum baba,配的冰淇淋和摆盘不一样,另一个组的作品
我今天做的,布朗尼配parfait,感觉我的摆盘还需提高嘤嘤嘤
黑芝麻pannacotta配黑芝麻酱,芒果果冻和香草冰淇淋
柠檬派
大米布丁配芒果冰还有半拉马克龙
谢谢大家的观赏,鞠躬加么么哒~~~~
-----6.2更新1-----居然有这么多的赞和感谢,让我这个一直潜水的知乎小白受宠若惊啊……虽然比不上大神们动不动就几百个赞,但是我也很开心啦!感觉上学都很有动力
关于班级环境,像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都是亚洲人,比如这学期,班里有两个韩国欧巴,一个香港的,两个台湾的,还有泰国和印尼的,大家平时关系都蛮好的,发生不愉快的次数少之又少。当然也有个别的鬼佬有时候对你不太礼貌什么的啦,个别老师对亚洲学生更加严厉啦,不过整体环境还是挺好的
这个是学校自己的一个餐厅,做饭的都是学生,我们虽然是做西点的,但是在上学期也和比我们大一届的烹饪学生一起在这里实习过,每节课都会去做不同的东西,特别好玩,那些学烹饪的鬼佬对我们也都很好,会很照顾我们
一整条kingfish
熟成以后这个样子
摆盘之后这个样子~鱼片也是自己切哒,用的是烹饪学生自己的日本刀,果然和我们这些学西点的二把刀不一样
可颂/牛角包
这些面包都是什么法文意大利文的名字,和我同桌的鬼佬都不会念,我每次也都是“这是啥么鬼?这又是啥么鬼?等等你再念一遍?……额可以再念一遍么………”
这个好像是他们某个节日必吃食品(不知道是不是澳新军团日,但是不敢瞎说)
这是我切的最好的一次面了,里面是一层一层的黄油叠起来的,和可颂差不多
做完就是这个样子啦
妈妈我会摊大饼了:)这个我拿回家的时候,我妈超开心,连着炒了好几天的青椒肉丝卷饼吃
beesting,里面是卡仕达酱(custard)不知道为什么国内要音译,不就是个蛋奶糊吗,搞得多高大上一样
炸甜甜圈
这个老师是我实习时负责我们的副主厨,说话超甜,对我们这些学西点的女生也都很宽容,不会像想象中的一样对你嘶吼,而是问你累不累呀,开心不开心,想去做什么吃的呀,在这门课结束的时候还问你们会不会记得我呀?会不会想我呀?我超喜欢他!
圣诞风撒了太多糖的小面包
遇到像我们这种能打七十来个鸡蛋的姑娘就娶了吧 绝对手劲大我男朋友老说我太壮了像个汉子
搅了这么一大锅巧克力,宝宝觉得好方
这是餐厅实习最忙的时候,因为要同时摆好七八十盘主菜,也是主厨压力最大的时候
热菜们在服务生(服务生也是我们学酒店服务业的学生)端上桌之前是在这种加热灯下面照着的,而且西餐很注重食物温度,所以热菜的盘子必定是热的,是刚从加热柜里拿出来的,刚出锅的盘子直烫手。
上课啦,待会再答
-----原答案-----我现在在墨尔本最好的一家厨师学校学西点,这所学校是整个维多利亚州最好的餐饮行业的学校。我在学西点,一共一年半,现在马上结束第一年的学习
在澳洲烘焙(bakery)和法式甜点(patisserie)是不同的两个专业,虽然我们也有一门课是做面包,但是我们不是baker,是pastry chef
食材够不够?超级够!但是除了一些特殊材料(比如香槟和各种酒)几乎没有多余的以外,其他的都足够你做好几遍了最重要的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不会心疼材料,而是让你能知道什么样的作品是正确的,如果做错了就重新来过。还记得第一学期有一次老师让我们自己打奶油,打到中等打发,我和同桌打了一大盆,将近二十分钟,结果打太过了,老师看了一眼就让我们扔掉重做。虽然也心疼那一盆奶油,但是人工打发很累的呀!
做的东西能不能吃?除了做好的整个蛋糕有时候要花钱买(5块钱)以外,其他的都是现做现吃,吃不了的可以扔掉或者带回家。所以我们明天上课带着肚子过去就行了,吃不完的再带个盒子回家吃。上学期有烹饪课的时候,我妈都直接不做饭了,等着我拿给她吃
西点(patisserie)在墨尔本是这样,分为三级证书和四级证书,分别要用一年和一年半来念完。四级证书就是在三级证书的基础上多加一学期课。比如给企业做简单的预算,装饰蛋糕和饼干,做巧克力,做一些展会用的装饰性甜点,就是基础之上的提高吧。
学校厨房环境如图,算是墨尔本数一数二的了,据说和真实工作环境很像
第一学期就是一些最基础的东西,比如做基本蛋糕(蛋糕坯)啊,做pastry(包括但不限于起酥),还有一些急救课和食品安全课,还有一些基础的烹饪课
下面上图
这个是杏仁樱桃挞(别问我樱桃在哪,在挞里呢)
最简单的海绵蛋糕加奶油和草莓啦
烹饪课考的,肯定比不过国内大神,老师也是随便教教鹅已
做的面包,圆滚滚的
occo busso?(红酒炖牛膝)配黄油饭
第二学期的可就有趣多啦 ,从一些复杂的蛋糕,到小的甜点,到餐厅正式的甜品都有涉猎
也不知道淹没在这么多大神的回答里能不能有人看到,如果有赞再接着更新吧,手机打字也蛮累的
上个月我们采访到了保罗·博古斯酒店与厨艺学院第一批回国的中国毕业生——刘喜民。他也跟我们分享了他在博古斯厨艺学院的往事。
其实厨艺学习不仅仅是在厨师学校,毕业后在后厨工作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更加漫长、艰苦。
2004年,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刘喜民做了一个决定:去法国。而比去法国更重大的一个决定是:刘喜民决定抛弃原专业,学法餐!
带着一腔孤勇,刘喜民去了法国的美食之都——里昂。
一到里昂,刘喜民发现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保罗·博古斯的照片,他的名字上到老人下到孩童家喻户晓,得知他要学厨,无数法国朋友向他推荐博古斯学院。不过,报名博古斯学院,他还是有自己的理由:“很多人学厨可能一心求快,博古斯学院学制两年半,可以踏踏实实去学习。课程设置也很全面,以法餐为主,包括甜点和面包,还有很多与餐厅经营有关的学科。”▲ 位于里昂的保罗博古斯学院。
那时候手机里远没有现在的翻译神器APP,他通常需要花常人两倍以上的时间学习,因为文化背景不一样,饮食的习惯偏差很大,根本没办法以中国的标准来评判。一些专门的法语词汇,更是让刘喜民愁白了头。▲ 法式甜点中的各种专业词汇
▲ 在学院里上课的学生们
熬过了最开始的适应期,学厨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保罗·博古斯学院一年只招收50-60人,创立之初是为了培养米其林餐厅的二代顺利接班,所以方方面面都追求至高的状态。除了学习厨艺,更要学习商科的知识。实操老师全部来自米其林餐厅主厨或者MOF,理论课的老师也是餐厅管理方面的拔尖人才,餐饮咨询从业人员负责餐厅整体规划的指导,建筑方面的设计师教授餐厅装潢。
这里可不是一群富二代插科打诨就过去了,保罗博古斯学院严格到每周一考试,只给一次不合格的机会,如果有第二次,就可以直接离开了,毕业难度系数★★★★★!
这是博古斯让刘喜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毕业之后,在米其林餐厅实习的刘喜民,很快,就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奥义。
法国人的慵懒是全世界出名的,清晨在街角的咖啡馆来顿法式早餐,不想上班了就搞搞罢工。但是,在厨房里,你永远看不到这样的法国人。
因为法国餐厅后厨的工作时长是远远超过正常上班族的:
后厨基本设在地下室,早出晚归的刘喜民几乎见不到窗外的蓝天,而且每天还需要跑来跑去,劳动强度非常大。再加上一米九的大个子,长时间的站立势必会让膝盖受伤,那时候的他经常会半夜抽筋,体重掉了二十斤。
实习之前,刘喜民万万没想到真实的后厨是这样子的。不过,比身体上的劳累更可怕的,是慢慢积累的精神压力。
法国的厨房不同于国内,每个厨师负责单独的菜品,法国的后厨配置都是20-50人,一道菜是由所有人一起协作,任何一个人的失误,都有可能影响到出品,对细节的要求非常严苛。并且,还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比如一个操作第一次十分钟做完,下次就要九分钟,时刻进步。
那时候,刘喜民承受着体力和精神的双重压力,非常怕自己对餐厅节奏不适应,随时保持紧张的心态,告诉自己不能出错。毕竟在法国,厨房里的每个人都在力争做的更好,这是一种精神。
“被骂是标配,骂多了就习惯了。”
但是,无论被骂的多么惨,chef都会告诉你 :厨房里不能哭。? wifflegif.com
餐厅的冷库,是收集大家眼泪的地方。
压力太大的时候,很多厨房里的女生会把自己关在冷库里哭,如果别人看到也会悄悄帮你关上门,谁又没在里面哭过呢。 ? giphy.com
哭一哭,也只是后厨压力发泄的初级方式。因为后厨的日常过于紧张,很多主厨喜欢喝高度酒。但大多数人,是没有资格在厨房里喝酒的。厨房和部队是一样的,法国的厨房等级森严,谁在主厨旁边,谁就要帮忙给主厨倒酒。没有人会告诉你规矩,规矩都是自己看的。
甚至,打人也是一种主厨的发泄方式。
主厨打人在十几二十几年前特别常见,甚至还会摁在地上打。“以前在法国有厨师把非洲来的洗碗工打坏了,洗碗工找了一堆移民来的朋友把店都砸了烧了。”这简直就是黑帮大片!
当然了,我们肯定不鼓励打人,但其实说到底,这些也都源于一个大厨对食物的负责。
其实厨师职业能被赋予重要的意义,都是从博古斯的登台亮相开始的。也是从保罗·博古斯开始,厨师被赋予了更多的身份,他们从匠人变为艺术家、电视明星,甚至成为全民偶像。但是,在光鲜的背后,更多的米其林主厨因为评星的压力哭过、崩溃过,甚至是抑郁、自杀。品尝食物是一个愉悦的过程,烹饪食物却是一场艰苦的战役。
也正是因为经历过米其林厨房,刘喜民才觉得厨师这份职业是挑战身心极限的,如果你想做一个中规中矩的厨师,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厨师,需要天赋,需要毅力,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因缘巧合。
“现在的社会给年轻人一种幻象,成功太容易了,做厨师哪有那么容易一夜成名。”
——————————————
顺便介绍一下保罗·博古斯。
他是迪士尼动画《料理鼠王》里,爱做料理的小老鼠崇拜的巴黎名厨古斯特的原型
他的餐厅自1965年,连续53年获得米其林三星
27岁,他受邀前往爱丽舍宫为时任总统的德斯坦准备晚宴,3天后,他被总统授予MOF(法国最佳工匠)的称号
他登上《时代杂志》60年来影响世界的人物,另一位入选的法国人是戴高乐将军
他创立的博古斯世界烹饪大赛,被誉为厨师界的奥斯卡,每个世界级顶级名厨都渴望捧得“小金人”
他还是法国「新料理运动」的领导者,他的保罗·博古斯酒店与厨艺学院,培养了代代优秀的米其林名厨
在上周末,他离世了。感谢他所带来的一切。
?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敬请留言获取本号内容授权
———————好吃到变胖———————
如果喜欢我们
记得来调戏我们啊~
微博:『@是饱妹吖 』有更多吃喝日常~
微信公众号:『福桃九分饱(id:futaojiufenbao)』有一手美食推荐,回复“电影”还有美食电影打包放送~
福桃九分饱,专注于最接地气的美食报道,探索一切带劲的美食,对鸡鸭鱼牛羊、零食点心酒糖茶有较深入的研究,还时不时对社会热点进行爆炒乱炖式解答。
听说,关注福桃九分饱的人,怎么吃都不会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