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馥郁的诗人气质
何为诗人气质?大约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矣。
有人终日饱读诗书,却活得猥琐鄙俗,不沾一点儿诗意;有人大字不识一筐,却能活得道骨仙风,诗意氤氲。那些有诗人气质的人,有的诗情热烈似火,有的温和敦厚,有的淡雅如兰。林黛玉无疑属于后者。
并非,一个人诗做得好,就具有诗人气质,宝姑娘的诗才不逊林妹妹多少,可你看这位小姐有诗人气质吗?
诗人气质中很大一部分人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神思游离于物质之外,情怀寄托于山川,兴趣凝结于芳芷。他们很少纠缠于俗物,不愿也不屑。
林黛玉的诗人气质最典型、最集中表现为春暮葬花。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春天一来,桃花开就开了,落就落了,落入沟渠,吹进土里,随水流向江河湖海。干卿底事?
有人生性受不了这个!
你看林黛玉,手捧花锄,出绣阁,穿绮户,和泪带怨,来至桃花纷坠之地,趁落花还未被红尘污染,轻归慢拢,盛于锦囊,埋入干净黄土之中,让其质本洁来还洁去,成就芳华的圣洁与美丽。
葬花还不止,又感春花之匆倏,叹身世之飘零,咳香唾玉吟出一首哀婉绝伦才华盖世的《葬花词》,哀伤的情怀、纯洁的灵魂、势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光明心性,在这首长诗中一泻无遗。
一曲刚刚吟完,另一个更具诗人气质的“混世魔王”便恸倒在地,那便是与之惺惺相惜气味相通的贾宝玉。
贾宝玉品格之高洁清澈惟有林黛玉可与其媲美!
孤绝的境界,忧伤的情怀,茫茫尘世中只有他们二人才能彻底相互了解和懂得。高山遇流水,抚琴对知音。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
综上,贾宝玉终身所珍爱者,必林黛玉一人尔!
宝黛读西厢
顺便说一句。很多人赞赏87版《红楼梦》的饰演者陈晓旭把林黛玉演活了。恕我万万不能赞同。她演林黛玉,只占了年龄和外形的一点点优势,神似连三分都不到,倒是过多表现了黛玉的一缕忧郁之态和敏感之性,蔚然深秀的书卷气息以及天真灵动的自然态度,似乎都没捕捉到。倒是早期越剧电影版《红楼梦》,王文娟老师饰演的林黛玉,把一个贵族少女的尊贵、天真、善良、纯洁、聪慧、敏感、花模样、玉精神演绎得8分到位。据说陈晓旭也是王文娟老师指导的,可能是因为阁人表演天分的关系吧。(持此看法者还有木心)
黛玉的爱情是纯粹而彻底的,她从看见宝玉的第一眼就爱上了他,从未思虑怀疑过,一生人中没有一分钟摇摆。不像宝钗,是在入宫失败后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做贾家媳妇。
对黛玉来说,爱便是爱,爱的是这个人,不是他的背景,他的前途,因此从未对宝玉有过任何要求或劝诫。只要他是他,她便希望与他永远厮守,两相情悦。她想的是“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生命的设置永远以宝玉为前提。
黛玉的爱如此澄明清澈,高贵得莫可名状,曹雪芹惟有给她设定了一段前世姻缘:离恨天灵河岸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生得袅娜可爱,神瑛侍者见了,日以露水灌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女体。那草衔恩未报,遂发下一段宏愿:倘若他下世为人,我也跟他走一遭,将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仿佛惟有这样的理由,才可以解释世上怎么会有那么绝对的爱情。
曹雪芹为林黛玉的眼泪找到了缘由,却找不到归宿。她写:“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为谁?”全不能为自己的爱做主。
她是孤身一人投在外祖母膝下寻求依傍的,上无父母怜恤,下无兄弟扶持,倘若宝玉辜负了她的爱,她便贫穷得一无所有,又怎能不多嗔,不多愁,不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