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许多东北女性一样,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妈秉承着以怼为主,以打为辅,大恶大打,小恶小打的教育理念。
“妈能不能给我买个游戏机?”“要不直接给你买个电视机”
“妈我想去公园玩”“我咋看你像个公园呢?搁家学习!”
当然了,这种教育理念成功塑造了我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上大学的时候身边的南方同学家长,小则每天嘘寒问暖,大则定期来探望或者邮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我则是
“妈你干啥呢?”“哦忘告诉你了,我跟你爸在海南度假呢,这家伙可好看了”“???”
“妈...”“你又想干啥?要钱?没钱。你学习没呢?是不是天天搞对象呢?你不学习你将来能噶哈,行了你自己琢磨吧我还有事儿,挂了。”
老公睡我和妈三人同床 我看见老公骑着我妈做坏事
后来我琢磨了一下,我妈有时候骂我就像搞说唱:
“你说你,不学习,将来怎能有前途。再看看,你表弟,人家那是有门路。天天说你你不爱听,谁对你好你都拎不清,自己啥样你没点数,又没钱又没水平,离了我你啥都不行。”
除此之外,由于本人自小体弱多病,所以我爸我妈没工夫时时刻刻在我身边照顾我,所以我是在姥姥姥爷家长大的。被老人看大的孩子都通常有个毛病-不闯荡。老李改我这个缺点的方法也简单粗暴。你不是不敢跟人说话吗,那我就逼着你去和人说话。
比如大家在海边度假,她就非要我去卖我们带来的火腿肠和矿泉水给其他游客。问题是我一小九九都算不明白的小孩哪能有那智商给人收钱找零?后来一对好心的夫妇怀疑她拐卖小孩,费了好一番口舌才把我半信半疑地还给她,这才结束了我悲惨的童工生涯。
如今呢我已经长大成人,甚至到了她当年当妈妈的年纪,可是还一事无成。远在海外求学,这些曾经看起来悲惨的经历也慢慢化作酒桌上的笑谈。奇怪的是,明明当年觉得离家越远越好的我才慢慢意识到脱离原生家庭的困难之处。
这周是圣诞节,看着加拿大的万家灯火我真的感慨万分。过去的事情如同竹影金琐碎,我妈也由一个脾气冲动爱冒险的年轻姑娘变成了一个喜欢拉着我爸在广场上遛弯的小老太太(当然广场舞是不可能广场舞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广场舞的)。
而不可思议的是,在曾经的我看来,我妈身上的很多特质是我深恶痛绝的,而我恍然大悟我在她的影子下活成了另一个她也不过是去年陪她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现在的我,同她一样,是搞教育的。
她的许多教育理念在我看来是不合时宜的,但唯有在我心中我才体会的到我是多么幸运而骄傲的有这样的母亲在我生命中为我做出的这一切。不爱跳广场舞的老李,希望你继续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