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在手术台上和我做 把腿分的大点医生检查
因为已经和医院发生不愉快,虽已经去找过管床医生的上级医生,因为管床医生让她们转去层流病房,而层流病房实在是经济不能承受之重,而且她怀疑医生并没有认真权衡怎么对自己的母亲更好,而母亲向来是个依赖性重又胆怯的人,一去层流病房隔离,对于才知道疾病还没有缓过劲儿来的母亲不是要命吗?而且她始终认为是她没有一口答应管床医生使用他推荐的进口药,当即就觉得不满。
上级医生承诺管床医生就是想挣钱也不敢对病人不利。如果实在不行就给换医生。
可是开心果是个人精啊,无论在哪里在哪个行业都是销售精英。这话里有话,她是听出来了――其实就是本科的医生也对这个管床医生颇有微词,只是碍于同事,不好说而已。说明这个医生不是对一个两个病人如此了。
也不是每个医生都没有医德。在起码的是非面前,很多人都是有道德的。
而她不知道的是,也许并非管床医生全错,或真是人家的错。
现在中国的医生任务重,一个医生要管的病人多,管理的政策也多,名目繁多的条条款款让医生根本无暇去做解释。教学医院还有科研任务,课题研究、职称晋升和经济收入息息相关,知识分子虽假清高也好面子,同学聚个会,眼看人家这教授那专家的,自己不能是个无名之辈吧。所以很多人就善于做文章,是真的做文章,因为需要,晋升需要,名声需要,收入需要,年底评比还需要。
而今对医院的管理有众多指标,什么医保中心的,行政考核的,诸如自费比、人均费用、报销率等等,每种指标都和院领导的考核挂钩,与科室和医生的考核挂钩,和领导挂钩就涉及政绩,和医生挂钩就涉及经济。这能不上各级各部门紧张吗?
国家管控没有错,这就是把双刃剑。不管吧,医生们过度医疗确实也严重。管吧,又没有从根本上管到,规矩的医生或需要的病人被束手束脚,不一定利于行业发展。常言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医院配套的外购药店就如雨后春笋,各显神通。其实病人的负担比在医院使用更重了。因为卫计委还没有对此管控。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捏着鼻子哄眼睛。谁比谁傻啊!
医生在手术台上和我做 把腿分的大点医生检查
今天又去复查,和上次完全相反的精神状态,疲惫和烦躁不安,情绪波动前所未有的频繁。上次我看到了希望,这次虽没到绝望那么浮夸的程度,但也只是默默地就失望了,可能已经习惯了。
在我前面问诊的是一位年龄大约将近40岁的女士,衣着简单干练,不像是重病患那种邋遢的样子。她坐下后,大概有半分钟时间没说话,直到医生主动询问,才简单说了几个字:“我依旧失眠,睡眠成问题,情绪大多数时候很低,偶尔只是缓解”。在医生的追问下得知,她和我不一样,她患上的是比较典型的单相抑郁症和睡眠障碍,持续低落了两年,没有像躁郁症那样大喜大悲大怒的情绪转变,但也一个人默默扛了这么久,期间一直在服药,大多数常见的抗抑郁药物都用过,但效果不明显。
可能是大多数医生因为繁忙,或者病人见得太多,所以态度几乎都比较冷淡,但这位医生当时罕见地用略带遗憾的口吻告诉她:“看了用药经历,几乎多种不同类型的抗抑郁药物都用过了,两年了,如果还没好转,几乎是很难治好了”。那女士紧跟着结结巴巴地问:“那……那治不好了吗?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言语中能听出沮丧和不甘心,医生摇摇头。
之后,两人没再交谈,诊室里特安静,除了能听到医生开处方时敲键盘的声音,就是我自己的喘气声了。当时我在想,我也服药快两年了,和她一样也用过两种不同类型的抗抑郁药,同样也很难见到持续的稳定状态,不同的是还有躁的一面,所以还要加用情感稳定剂。当时很怕医生也跟我说同样的话,我甚至都想好了,一会儿故意把症状说得轻一些,但后一秒我打消了这个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