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宝看到人们围着河栏好像在看什么。我收起空竹,示意兔宝走近看。
“妈妈,那是什么?鸭子吗?”
“不是,是鸳鸯”
“妈妈,我也想喂!”兔宝看到旁边有人在给鸳鸯喂东西。
“我们没有可以喂的东西。”
话音还未落,旁边正在喂鸳鸯的大姐说“小朋友,来,给你一把!”兔宝高兴地接过来,我连忙表示感谢。
“妈妈,原来鸳鸯喜欢吃花生米哎!”兔宝一边往河里扔,一边说。
“对的,是生花生米!”我故作知道。(其实我也是刚知道的)
一把很快喂完了,那大姐又给了一把,就走了。
“妈妈,我想让那个鸳鸯吃!”
爬在大妈身上的大爷 老汉在树林里龌龊图片 树林交易高清图片大全
“那你往那边扔!”
“妈妈,我喜欢那只鸳鸯!”
“哦,那是只公的!”
“那么漂亮,怎么是公的呢?”
“在鸳鸯的世界里,漂亮的是公的,灰的不太漂亮的是母的!”
我其实也是上次来公园时,听同事说的,要不我也不知道,现学现卖,哈哈~!
红彤彤的太阳,很快要下山了,我和兔宝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公园。出园后,给兔宝买了块烤红薯,因为兔妈很喜欢吃(*^__^*)。临近地铁口,有个摆地摊儿的,一堆小玩意儿,有手工制作的十二生肖布艺玩偶,有工艺品,还有指尖陀螺等。我们驻足在那里,开始筛选并咨询价格。我寻思着兔宝怎么也会选布艺玩偶或者指尖陀螺。但是我错了!兔宝最终定格在了,一套超迷你的木制桌椅上,还有一套超迷你的茶具五件套。我心想这拿回去也没用啊!
“你为啥想要这个?”
“我想做娃娃家,娃娃家还没有桌椅和茶具。”
原来如此!跟老板谈好价格,买了!兔宝兴奋地一路跟我说“谢谢!”
门当户对是铁律。京籍、未婚、有房、经济条件好早已是相亲市场的标配。在条件匹配中不乏走火入魔的例子:只要相亲对象有北京户口,就算轻度残疾也有人能接受。不少大爷大妈认为属羊的人命不好,不是中途丧偶,就是没儿没女,即便其他条件再合适,只要属羊,也一律不考虑。
之前,在上海和成都等大城市中,类似相亲活动都被媒体报道过。现如今,“门当户对”也不是一个不能被接受的概念。为何偏偏这张价目表会引发核爆式的舆论反响?在以前的活动中,代子女相亲的大爷大妈们还戴着温情脉脉的面具,在列举各种经济条件时,不忘强调自己的下一代“人品好”“有上进心”。而在这张价目表面前,这些都变得如此微不足道,简直不值一提。你会进而发现,在这场中国式相亲中,大家都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剩下的,只有一连串数字。
事情怎么就演变成了这样?不少评论者已然指出,这是因为相亲角中的每个人谁也不想找条件不如自己、相对低层次的家庭。他们惧怕下滑,惧怕好不容易才积累的财富被人占用。换句话说,他们是在为守护阶层而相亲。这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事实。而我们必须追问的是,他们为何如此惧怕“下滑”?
平心而论,即使身处相亲价目表的食物链顶端,也很难被称作富豪。即使坠于价目表底部,也未必没有锦绣前程。所谓“阶层”,更是一个空泛至极的概念。拥有一个北京户口或者一套中心城区的房子,就能高人一等?可部分大爷大妈们顾不上这些。在他们看来,缺少一分物质基础,也就下滑一分人的价值。物化概念,在他们的手中得到了最简单粗暴的演绎。
但是,我们能把锅全都甩给大爷大妈们吗?要知道,这种畸形的计算方式,可不是他们首创的。2013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77本,而以色列人均阅读图书64本。52.8%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阅读书籍虽然能提高人的素养,但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啊。说白了,这是社会功利化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