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朋友微信上聊了一会,不负责任的倾倒了一些情感垃圾后,冷静了下来,出去吃早饭,发现饭桌空了,移步厨房,先开锅盖,也是毛都没有。为了延时尴尬,从厨房抽了一瓶矿泉水,讪讪的走出厨房,一切,被坐在客厅角落的老妈尽收眼底。
“饭呢。。”从牙缝勉强挤出俩字
老妈摸了摸泪,放下手中的毛线,走进厨房,侧身而过时,好像听到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几分钟后,一张手抓饼,几片腌牛肉,泡菜,稀饭,端到了饭桌,此时,其实心里已经满是愧疚,好友一直微信催促,你妈给你台阶了,赶紧下吧。我内心苦笑,怎么下台阶,我不会呀。
也许你会说,跟妈妈说声对不起,今天不该发脾气,然后,说些逗妈妈开心的话,让她开心,然后高高兴兴的去忙自己的事情。
可是,可是,我如果说我自己知道应该这么做,好听的话也会说,但自己就是说不出来,你相不相信?或者说,能做下来吃完妈妈做的早餐,我觉得已经是自己不错的表现了,你会怎么看待这个“我”呢?
小的时候,也经常因为一些都不记得的事情跟妈妈呕气。记得有一次,气头上的自己在寒冬中穿着单衣跑出家门,在寒风中“杵立”,寒风一吹,头脑一冷,非常清楚的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但已经跑出来了,自己再这么走回去,实在尴尬,下不来台。
同时上老妈和二姨 和母亲大姨二姨三姨一起搞
但最奇怪的是,后来老妈出来,说这事算了,我不生气了,你别犟了,赶紧进屋时,我依然倔强的站在寒风中一动不动,也不知道说什么,就那么杵在那里,气势汹汹,甚至面目狰狞。那一刻的我,甚至都没去想,自己是在跟妈妈呕气,还是在跟自己呕气。
现在想想,那个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感觉依然记忆犹新。但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我特别明白,那个时候我那样的行为,是因为我要的其实不是妈妈的不追究,也不是妈妈担心我着凉的关怀,而是我很内疚,但却不知道怎么表达,我很自责,却不知道怎么说软话。
想让妈妈知道,我知道错了,但不好意思说,也不会说,道歉,对我而言,意味着莫大的恐惧,也需要克服莫大的障碍,我希望妈妈理解我是个懂事的孩子,刚才发生的那一切让妈妈生气的情绪,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是的,那个寒风中的小孩子那个时刻最需要的是妈妈告诉他,妈妈懂你,如果那个时候妈妈说出来,冰冷的他会瞬间融化。
几十年后,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八岁半的男孩的爸爸。这个八岁半的男孩异常“个性”,异常个性中有一条,死不认错,是几乎身边所有熟识他的人,包括我这个亲生老爸,的共识。
为此,我苦口婆心的讲过无数的道理,有意识的给他买过很多相关的书籍,出现问题事件时的即时教育,耐心的,不耐心的,平静的,急躁的,文明的,野蛮的,都在说,你错了不怕,只要去改,就没问题。
但一次又一次,无论捅出多大的娄子,只要是提出让他认错,他几乎每次都是怒目相对,双手交叉,横在胸前,脸憋的通红,胸腔大起大伏,闭口不言,死不悔改,直逼得你情绪失控,勃然大怒,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情感完全坍塌。
是的,说到这里,细心的你有没有觉察,这个八岁半的孩子,生气的样子是多么像当年寒风中杵在那里的他老爸,外人看来,执拗,不讲道理,面目狰狞,内心里,自责,内疚,却无措,无助,不知道如何退步,希望有人理解,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想要的得不到,又不懂得暂时的变通。于是,选择无语,选择哪怕再大的暴风雨,我自归然屹立。
想想那时候的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我瞬间懂得,这个八岁半的孩子为什么“死不悔改”,为什么怒气冲冲,他真的是个孩子,他哪里是什么死不悔改,狗屁。他只是想被理解,想有人安慰,他需要的不是爸爸不厌其烦的教他“知错就改”的大道理,而是想知道,如果他知错想改,但不想表达或羞于表达的时候,他需要怎么处理内心的无助和压抑,他需要父母懂得,他真的是一个不会表达自己认错和退步情感的孩子,更何况,他的父母也从来没有教过他这些。他也更想不到,他的父母,尤其是他自以为是的爸爸,压根也不具备这个能力,因为在他爸爸的成长经历中,从来没人教过他,或者给他示范过,一个人应该如何认错,一个人应该如何退步,他的老爸,这么多年,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完美的把当年年躲在门缝后看到的一切,又在你的人生画布上复印机似的展现了出来,还搭上你无辜的老妈,都说世事无常,可这又是多么清晰的人生轮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