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孩说了一声谢谢,我想女孩是在感谢父亲没有将狗儿送进火锅店,在感谢父亲是爱她的,是关心她的,尤其是父亲说全省第一满足她要求的时候,我才明白,女孩一直都在像父亲索爱,她以自己成长的方式,自己懂事的方式,自己戴上面具的方式让父亲感受到她,让父亲多分出一丝的爱。
父亲是爱她的,但生活中的应酬剥夺了他多给孩子爱的能力,尤其是女孩,之所以住在爷奶家,我觉得父亲更是出于对女孩的保护,如果生活在同一个屋子里,我不见得后妈会怎么待见她,即便今日,重新组建家庭的,又有几个能够真心接纳孩子,视为己出,即便视为己出,孩子又是否能够接受呢,但似乎很多父母并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故事的末尾,女孩看到了最初的爱因斯坦,它成了别人家的贝贝,女孩哭了,“我刚才好不容易怕它认出我向我扑过来,幸好没有”,女孩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中莫名揪痛,女孩心里还想着爱因斯坦,她多么希望爱因斯坦认出她,但爱因斯坦终究变了,曾经的她终究不是她,现在的爱因斯坦是贝贝,而她也是家人眼中懂事乖巧学习好的好孩子,别人家父母口中的别人家孩子。
那晚后妈把我喂的很饱 我和后妈床上很爽 我和年轻的后妈秦玲全文
最后,两岁的男孩滑旱冰,同样不喜欢喝牛奶却被强制喝,不会滑,却非要他滑,那一幕幕似乎就像故事开始,女孩喜欢物理,但父亲还是给他报了英语班。
父母总是好心的为子女规划好了人生路线,而我们很多时候无力反驳,只能按照他们规划好的路线去行走。
实际上这种路线真的合适吗?真的是对的嘛?不见得,人到了一定年纪就开始固步自封,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就会大大减弱,一个时代的观念固化很严重,用固有的观念去规划如今的时代,大方向或许没错,但小细节绝对出问题。
社会终究要面对,但该怎么面对,如何面对,不应该是父母去细致约束规划的,父母更重要的是给一个大方向,给一个坚强的后盾,让孩子在面对现实后,有一个温馨安全的港湾休养生息,然后再次扬帆起航去挑战。
只是又有几个父母真的能够明白子女的想法,即便知道,在他看来,你的行为就是一种错误,然后用一堆大道理约束你。
你只能带上面具,然后在现实中选择妥协,你不能不妥协,因为如果不妥协,你只能选择死亡,而死亡很多人并不能坦然面对,既然不能死,那只能苟活,然后就被社会的项圈套闹了脖子再也挣不脱。
除开故事的主线,故事的支线也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就像初中生谈恋爱,其实她们并不懂爱,很多人即便成家立业也一直都不懂爱,就像剧中说的,她们都喜欢,那我不能没有喜欢的吧,更多的是为了好玩而谈恋爱,然后用自己稚嫩而又幼稚的逻辑去构建一个虚构的爱情世界。
有一部分过了新鲜感,分开,有一部分因为彼此移情别恋,分开,有一部分却付出了代价,没有爱,却只能走到一起,过完一生。
离婚是一种选择,但离婚之后的生活,我想也是一种折磨吧,但能够让人宁愿离婚也不凑合过,可想而知,那种婚姻糟糕到什么程度。
就像那个穿插出现模仿鸟叫的人,他是在影射,鸟代表自由,真正的自由的人活在疯子的世界里,是在影射自由终将被束缚,被囚禁。
这可能就是哲学性的思考,你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这些在常人看来吃饱喝足没事干的问题研究,实际上人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也确实没啥必要意义,不就是一直瞎折腾。
给自己建个三观,给自己上个道德,底线,行为准则等等。
人生出来就像一种白纸,但白色只存在意识中,从出现那一刻开始,他就被玷污,而白纸同样如此,他不存在真正的白,是我们定义了他的白,然后在渲染的过程中,出现了各色各样的纸张。
故事结束时,很多人说,多么不希望自己看懂,我其实想说,所谓看懂,是指懂你所懂,还是懂一个特定的东西,在我看来,每个人都看懂了,只是解读的答案不一样,这就是人的魅力,独一无二,无可替代,却又不是不可或缺,必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