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蛮荒小山村的孽情 小村风i流目录全文 山村孽情李二柱
“几年不见话说溜道了,还挺懂幽默。”喜鹊笑着躲进桃林里。
“那给你生四个葫芦娃,长大扎台轿子抬老瘸子。”
“还要七个小喜鹊给你摘甜桃吃。”闷葫芦追呀找呀。
树叶招手点头,桃子眉开眼笑,桃林里的人儿好逍遥。
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年货摊,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新年已经悄然来临了,为了过个欢乐年,人们开始抢购年货!忆起童年时代,记忆最深刻的要数除夕了。
所有的年货置办齐全,都安静耐心的等待年三十了,记得小时候三十下午,父亲领着我们贴对联,首先用白面和成糊状,放在锅里用火加热至熟,便成了浆糊,拿一个用了一年的旧刷锅刷子,把去年残留的对联用笤帚扫干净,用刷子蘸上浆糊涂在门框两边的墙上,把对联展开来铺在地上,这个时候最有讲究的上下联问题,是需要有文化的哥哥姐姐们来讲解的,依稀记得他们说:一种是每副对联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在写对联的时候普遍把含义深刻的作为下联,上联的价值更多是在引导作用上。第二种是上下联基本属于因果关系,因是上联,果是下联。第三种是时间关系区分:旧时在前面是上联,新时在后面是下联,这个普遍在过年时候的春联上有所体现。还有一种是范围小的是上联,范围大的是下联。那个时候还小的我是听不懂的,只是跟着瞎起哄!一个人站在远处看看高低,一个人踩着凳子把对联贴上去。一般来说我们家贴对联的顺序是先贴大门,然后贴父母住的房子,然后是厨房,哥哥姐姐们的房间。最后在牛圈贴上六畜兴旺,井台贴上井水长旺,锅头贴上小心灯火,鸡窝贴上鸡鸭成群,每张床边贴上身体健康等等。
所有对联张贴完毕,放鞭炮是必须要进行的,哥哥会用一根竹竿挑起鞭炮,我则学着大人的样子点一支烟,有模有样的吸一口,然后弹弹烟灰,用烟头点燃鞭炮的引线,哥哥就开始跑起来,转上一圈鞭炮就燃完了,我就跑过去捡拾地上没有燃着的鞭炮,用烟头一个个点燃,甚是开心!
如今父亲早已和我们天各一方,回忆往事历历在目,每逢佳节倍思亲,祈愿父亲在天堂里一切安好!
童年时代家里穷,吃饺子也是有次数的,年三十下午母亲就开始剁饺子馅了。新鲜猪肉切片,然后切丝,然后我就会积极的抢过母亲手里的菜刀,对着案板上的肉“当当当,当当当”有节奏的剁起来,那种感觉是自豪的,仿佛是我为大家过年做了很重要的事情。母亲则在一旁把红白萝卜洗干净,切片,放入开水中汆一下,捞出来用稀布包起来,按在案板边上把水分挤干净。还有粉条少许在水中煮沸捞出沥水,不能用冷水冲,只能慢慢冷却。等我把肉馅剁好之后,双手已经酸的不行了,新鲜感也荡然无存,就把后面的扔给母亲来做了。母亲会把晾冷的红白萝卜,粉条一并混在一起,剁成碎末,切好葱姜蒜,连同肉馅一起放入面盆中倒入酱油、调和面、盐、味精等等佐料,最后还会打个鸡蛋在里面,拌出来的饺子馅色泽鲜艳,香味扑鼻。
天色慢慢暗了下来,时不时地就会响起鞭炮声,每一次响起都表示有一家开始吃晚饭了,那时候我们老家年三十吃晚饭时是会放鞭炮的。
吃完晚饭,父亲就会在有电视的那个房间摆上两张麻五(指小方桌),母亲把包饺子用的材料一起拿来,姐姐们就开始擀皮了,姐姐手很巧,可以一次擀好几个,当时就觉得好神奇。母亲负责包饺子,饺子的形状像月牙一样,和现在饭店里的不一样,一个个包好的饺子整整齐齐地摆在疙瘩拍上,甚是好看!
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每次过年包饺子我都会翻出几个一分两分的硬币,洗干净,缠着母亲包在饺子里面,如果初一早晨吃饺子的时候谁能吃到,会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过去的除夕夜,人们的生活是单调的,大人们汇聚到一起打打麻将,喝喝酒,吆五喝六的对幼时的我没有什么吸引力。春晚倒是更吸引人,晚上七点钟“新闻联播”一开始,我和哥哥就会翻出家里的花生、瓜子、柿饼、糖果……只要有的都会翻出来摆在桌子上,搬个凳子端坐在电视前,吃着自己平时少吃的食物,看着电视上播报的新闻,盼望春晚正式开始!
记忆中倪萍,赵忠祥是有名的、家喻户晓的春晚主持人,那时候听到他们说的话是那么有韵味,那么有哲理,赵本山表演的小品《相亲》;黄宏和宋丹丹表演的《换大米》,那一声:“换大米,换大米,换大米啊……”,让我们传唱了不知多长时间;潘长江表演的小品《过河》,“哥哥面前一条弯弯的河,妹妹对面唱着一支甜甜的歌……”让懵懂的少年对爱情充满了幻想;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警察与小偷》,牛群、冯巩表演的相声《明天会更好》……至今依然回味无穷,带给了我儿时多少欢乐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