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一路上,庐湘却越发纠结。难道闺蜜真的是故意要害自己被晒黑的么?难道她真的会因为嫉妒而对自己下手么?可她为什么还要给自己防晒霜呢?也不可能这么巧她就知道自己是那种小概率的肤质吧……可是,这种事,又不好开口问……对了,说起那瓶防晒喷雾,那可是个线索呀。
庐湘一回寝室,便看了看还在自己桌上的喷雾,她去网上查,并没有查到它对那种肤质不适用的传闻。那就奇怪了……她再仔细看瓶身上的说明……无意间,她发现了它的保质期,虽然被磨去了一些,但她仍隐约地看出来,那应该是去年年底就过期了的……
他脱下校裤到了体罚室 女子魔鬼学校体罚的故事 脱下校裤跟着校长进入体罚室
一切都被证实了,忽然间,庐湘不再难过,不再惊讶,只是冷冷地笑着,笑着自己一直以来对人情的无知和自以为是……
“体罚”是个新鲜词,现代人讲究的多,一般也不提倡对学生进行体罚。在古时似乎则无此讲究,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所以大概孩子不打,也是不成器的吧。
古时老师“体罚”学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如果反过来呢?学生打老师会怎样?
这事搁现在估计不算个事,闹大了,最多上报纸的社会杂闻版。然而在古时,这可不是一件轻易的事。
《旧唐书》曾记载,唐睿宗时国子监的新校长作风比较严格,对偷懒耍滑的学子毫不客气的打板子。一些懒散惯了的学子一时适应不了,于是乎就在长安的大街上,团伙对校长进行围殴。后来这事被睿宗知道了,给气的不轻,于是下令,但凡参与打老师的,一律杀无赦。
没错,彼时打老师的结果是杀无赦。不知今时打老师者见了此闻,是何感想?
不过这也确实是此一时彼一时,时空的变幻,很多基础都被改变,同样的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后果。
古时的师生关系就比如今要紧密的多,很有那么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味。
我们看古时文章,中了举的秀才进士,得知高中后第一件事就是祭祖与谢师。这谢师不仅谢教育自己的师长,连考场上提拔自己的阅卷官,也要拜为师长。
这师长不是说拜完就拉倒了,从此以后朝廷上会把你与师长看作一个派系,再也分割不开。
明朝就有个事,当时的百官喜欢乱弹,今天你弹劾我,明天我弹劾你,然而呢,没有一例是门生弹劾师长的,直到张居正遇到了来自他门生的弹劾,开了“本朝二百年来无门生劾师长者”的先例。
这把我们的张首辅气的哟,伏在地上哇哇大哭。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古时的师生关系,远非今日可比拟。关系的亲疏不同,看待体罚的视角也会不同。
在相当尊师的古时,自然不会有“体罚”一说,能有的只会是“玉不琢、不成器”。那时的师长与门生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关系紧密自然手段可以激烈,打打屁股什么的,学子能理解是为自己好,自然也不会介意。
如今人们依旧尊重老师,只是不若古时那么紧密。没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纽带在,激烈的教育方式容易引起彼此的疑心,于是“体罚”、“禁止体罚”的言论便自然而然浮现而出。
这是站在大局上去看,如今人人都认为“体罚”不对,那么再爱护自己学子的良师,也会极其谨慎的使用,乃至于不使用“体罚”作为惩戒的手段。那些心态不怎么好的师长,自然也摄于大众的舆论,不敢那么过分了。
那么这对孩子是好是坏呢?我的眼光狭隘,得不到答案。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绝大多数熊孩子,都是需要教育,乃至于挫折的教育,才能懂事。挫折从哪里来呢?要么从师长那里,要么从父母那里,最不幸的情况则是从社会那里学到。
挫折有很多种,“体罚”是其中一种,在大祸未酿成之前,他有用、效果迅速,但并非不可替代。
如今师长与门生的恩德浅薄,社会自然断绝了师长给予孩子挫折的权利与义务,父母肩上的担子便更重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