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我家,也爱这个同母异父的哥哥,希望他明年高考考出好成绩!
篇二:来吧今天妈让你c个够 儿子别急妈让你进 妈妈说今晚一切都是我的
我们平时在网上看短视频的时候,常常有许多五花八门的“熊孩子”视频,把爸爸妈妈折腾得不轻,简直令人哭笑不得。
而对于孩子的爸爸妈妈来说,尤其是妈妈,长期关注孩子的点点滴滴,当孩子作出“熊事”的时候,一次能忍,两次再忍,次数多了就难以克制愤怒,开始启动暴躁模式教育孩子了。
吼孩子,可以说是多数妈妈们基本标配,每当孩子一做错事,就忍不住吼孩子。在妈妈群体中,这样的“暴躁妈妈”几乎是占了大半。
究其原因,有的妈妈表示是想让孩子因惧怕而不再犯错,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也有的妈妈是因为实在忍不住,不对孩子吼一吼,恐怕要被“气疯”。
哪个妈妈不想做一个知性优雅、与孩子和平相处的温柔“佛系妈妈”呢?
每次吼完孩子,妈妈们也是会后悔。只是有的时候,确实找不到其他方式可以教育孩子。
小知在此强调:吼孩子确实是一种不太合适的教育方式。
妈妈吼孩子的次数多了之后,不仅难以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而且会引发一些消极影响,比如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疏远亲子关系,让孩子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等等。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妈妈们还是不要经常吼孩子了。
当孩子们做出“熊事”或者有“熊孩子”倾向的时候,不妨试试以下这三招,可以帮助大家克制愤怒,以一种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暴躁妈妈”变“佛系妈妈”。
1.养成5秒思考缓冲的习惯
让孩子自己或者孩子爸爸提醒自己,每次对孩子开口说话之前,有5秒的时间进行思考缓冲。经过事前的安排,孩子只要说一句“妈妈,5秒!”就可以在心中敲响警铃,给予自己一个适时的提醒,不要简单粗暴地直接吼孩子。
有了这5秒的缓冲时间,事态发展会大不一样。只有在情绪平复的状态下,才能调动大脑中储存的更多智慧教育方法和榜样妈妈事例,进而通过倾听、询问缘由等方式,一步步平和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妈妈们会忍不住吼孩子,多数是因为事发突然,看到孩子做的某些事、听到孩子说的某些话,一时之间情绪上来了,身体行动先于大脑的理性控制,直接一连串充满暴怒的话就破口而出。
通过养成思考缓冲的习惯,可以很好地控制情绪,让理性控制重新占领制高点,避免总是对孩子进行暴躁怒吼式教育。
2.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
美国著名的沟通专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倡一种“非暴力沟通”的沟通方式,其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沟通者的内心需要,这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中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如果家长能够重视孩子们的内心需要,引导和帮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这种需要,就会避免很多剑拔弩张的怒吼,让孩子在平和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实现成长。
当孩子表现出“熊孩子”倾向的时候,并不总是做的错事,可能只是采取了不当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置之不理而放任孩子——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需要,然后引导和帮助孩子,以合适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要。
如果妈妈们能把这种“满足内心需要”的理念牢记心中,就不会总是忍不住吼孩子,而是在第一时间自然而然地思考孩子为什么这样做,考虑孩子在这种具体情境下的内心需要是什么,然后再进行平和的引导和教育。
3.合理转移注意力
孩子毕竟是孩子,多数孩子天性纯真,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与想象,常常会被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吸引,孩子的这种特性,在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妈妈可以很好地利用。
在需要教育孩子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停止某件“熊事”,或者去做某些该做的事,与其怒吼,不如合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毕竟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转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