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所供奉亡魂的种类不同,阴庙又有不同的名称,供奉怨魂厉鬼的庙,一般被称为大众庙,那些怨魂厉鬼们则被称为大众爷,供奉因修路、挖渠、迁坟等挖出来的无主骸骨的庙,叫做有应公庙,倘若是无主女子尸骸,则被称为姑娘庙,供奉海上或江河中漂泊而来的浮尸庙,叫做水流公庙。
这些供奉孤魂野鬼的阴庙,很多都在庙匾上书有“有求必应”四个字,这也是有应公庙名字的由来,因为阴庙颇为灵验,所以信徒很多,尤其以求财的赌徒为甚。
只是阴庙里所供奉之主非鬼既怪,亦正亦邪,又怎么会轻易尝人所愿,降下福祉呢?这种所谓的“灵验”,并不见得是好事,试想世上这么多的阳庙,里面供着无数正神上仙,哪个不比那些孤魂野鬼,山精野怪要强得多?为何却单单是阴庙比较灵验?
因为这种“灵验”是要付出代价的,若有所求,必有所予,有些时候,代价甚至会是自己的性命以及子嗣的气运。
所以说,若非迫不得已,最好不要随便去拜阴庙,以免得不偿失。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就是和阴庙有关。
故事要从十多年前说起,那时我们村西头住着一户姓李的人家,那户人家说起来和我家也算是本家,祖上两家有些渊源。
那户人家女主叫李秀英,同在一个村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家里人让我喊她李婶。李婶这个人怎么说呢!有些爱占小便宜,与人共事吃不得半点亏,因为这个时常与人发生口角,再加上她性格比较强势,动辄骂人骂街,所以在村里名声不是很好。
一年开春,我们村附近的一座山上举办庙会,李婶也去看热闹。那座山叫棘山,山不算大,上面有几座老庙,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盖的,历经风吹雨打,破败不堪。
后来有人把那山头承包了下来,修缮了一下破庙,然后围山收票,当时好像是要五块钱,倒不算贵,所以好多去赶庙会的人觉得也可以接受。
但这钱李婶不想掏,五块钱买啥不行,为啥要花这冤枉钱呢!李婶知道一条小路,是从后山上去,虽然有些难走,但没有被封住,可以免费上山,以前她也走过几次。
李婶打定主意,来到后山开始顺着那条小道往上爬,知道这条山路的人很少,所以一路上连个人都没遇到,走了半晌,就见前面出现了一座破庙,大概是因为这里人迹罕至,没有人来,所以这庙也就没有修缮,还是一副破败的样子,庙门前长满了荒草。李婶知道,过了这座破庙,就离山顶不远了。
就在她路过破庙的时候,忽然听见里面有动静,也是好奇,就走到庙门口往里探了探头。她过去虽然也见过这座庙,却从没进去过,这也是她第一次看到庙里的景象,当时就感觉有点不对劲。
里面有些昏暗,充斥着一股子霉味,落满尘土的香案上供奉着一尊神像,而让她诧异的是,那神像竟然是一个娃娃的模样,五六岁的样子,穿着红肚兜,扎着两个小辫儿,脸上带着天真无邪的微笑,嘴角上扬,却又隐隐给人一种诡异的感觉。
香案上还摆放着一盏香炉,里面燃着三炷香,青烟袅袅。神像下面跪着一个人,那人穿的西装革履,梳着个大背头,不像是附近的村民,像是个富家子弟,正不停朝着神像叩拜,嘴里念叨着什么。
李婶心想这么小的个娃娃也是神仙?还真有人信哩!正打算离开,庙里那人忽然抬起头来,望向李婶,笑了笑说道:“这位大嫂,你不进来拜拜吗?,这庙啊!听说可灵验了。”
李婶见他这么说,只当他是一片好意,也不好驳了人家情面,就进了庙,跪在那人旁边朝着神像拜了几拜,心里想着自己家什么都好,可就是没钱,不如妯娌家富裕,一直抬不起头来,也没什么好求的,就求个以后发大财吧!
她刚拜完,那人却说道:“大嫂,你有所不知,这拜神呐,得磕九个头才行,这样才显得心诚,心诚则灵!”
李婶心说怪不得自己过去拜神就没灵验过,原来是自己磕头的方法不对,于是便按照那人说的又给神像磕了九个头。
磕完抬头一看,见那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而地上扔着一张百元大钞,只是那钱被一根红绳系着,不知是什么用意。
李婶料想是刚才那人不小心丢的,她往庙外看了看,见四下无人,便把那钱拾起来揣兜里赶忙离开了,往山上走去,一路上窃喜不已,心说这庙别看破,果真是灵验着哩,这才刚许下愿就开始应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