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这个原因,我们就不难理解徐敏妈妈为什么对女儿找对象的要求那么高了。花了半辈子心血培养出来的女儿,不会轻易嫁给一个条件普普通通的男孩的。
徐敏两三岁的时候不听妈妈的话,妈妈把她扔在大街上,一个人走了。在徐敏的印象中,不听话就意味着被抛弃。
心理医生对徐敏说:闭上眼睛,回想画面,看着两岁的宝宝,想不想抱抱她,还想对她说什么?
徐敏说:「觉得她挺可怜的,陪她等着。会说你不要生气,以后听妈妈的话!」
心理医生:「是妈妈不对,而不是你不对。」
徐敏说:「我知道。」
徐敏没有长大,没有独立,她无法选择自由恋爱,无法脱离妈妈的眼光去过自己的人生。
盖绮在她二十几岁的时候,也是想找一个有房子的,家庭条件好的男性结婚。但她的父亲,在47岁得了帕金森症,在父亲生病的这段时间,把家里的钱几乎都花光了。
父亲的病,也影响了她的择偶标准。
几年之后,父亲走了,自己年龄也大了,盖绮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来自农村,比自己年龄要小,不是门当户对。女大男小,还是有些违背世俗观念,两个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自己能接受,但是害怕父母不接受。
每个人的观念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后两个人选择走向婚姻。
盖绮的丈夫认为社会角色需要自己来做,最终还是为了两个人能够生活在一起,婚姻的稳定性和年龄之间的关系不大。
他们在农村老家举行了热闹的婚姻,村民敲锣打鼓,鞭炮声、锣鼓声,让村民看来,婚礼很热闹。新娘盖绮一个坐在屋子里,窗外的村民好奇地向窗户内望着,此刻的盖绮早已经没有了少女时对婚姻的期待与兴奋。
盖绮妈妈对女儿说:「女儿出嫁是一个大事情,婚姻也是总要放弃一些东西,人类就是一个习俗,逾越不了,还是要走常人要走的路。」
盖绮在婚礼仪式时和丈夫说:「以后和你拥有和创造最世俗的幸福。」
三位大龄女青年都很优秀,我简单总结了一下他们的婚恋问题:
邱华梅律师姐姐:与其说想要婚姻,不如说是想要一段平等的两性关系,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建立的爱情。
徐敏电台主播:在妈妈眼光下生活的小女孩,渴望自由的恋爱,但无法摆脱妈妈的对自己人生的掌控。
盖绮大学老师:在婚姻面前选择了妥协,无论选择单身还是走进婚姻,都意味着要割舍一些东西。
04.在三位女性的故事中,面对婚姻和生活中的问题,有些人选择了妥协,有些人选择了逃避,有些人继续迷茫。
身为大学老师的盖绮,看似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结婚后生子。我把她的完美结局归结于她的人格独立。
她明白自己无论做什么决定,自己一个人都要去承担后果。选择结婚,就意味着放弃有趣的单身生活,选择嫁给比自己小的丈夫,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她明白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女人要有一定的成就去支持你自己获得一个更平等的生活,不能把养孩子养家房子去当成男人的责任。
她结婚后,换了工作,打算去广州发展。一是想要一种安逸的生活,二是为了母亲的养老问题,丈夫对此也选择了支持。盖绮的生活是掌控在自己手中,因为没人给她去操心,去做决定,现实逼迫她必须选择独立。
我们看到她同时也用自己的实力,征服了婆婆对她的偏见。要知道,农村人的思想是最保守的,这中间她的牺牲和隐忍我们没在影片中看到,但是一定是存在的。
生活中,很少有人、有电影能够这么直白的告诉你,在爱情里,我们是残缺的,我们还是不完整不成熟的“自我”。
电台主播徐敏,从小接受了父母的安排,习惯了顺从听话,以至于在恋爱的问题,她还是继续选择听妈妈的话,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人。她明知道是妈妈不尊重她的前提下,依旧听妈妈的话,是因为她不敢面对不成熟的“自我”。她怕犯错误、怕承担后果和责任。习惯了父母做决定、父母安排好一切的她,没有勇气走出家庭的舒适圈。
她哭着请求妈妈不要在干预她的恋爱,妈妈觉得她的要求很无理。其实她的委屈不是来自妈妈、外界,而是来自自己的不圆满,自己的不独立。
每一个在爱上等待救赎的人,是无法被拯救的,除了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