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的天空2
以前看书到授衔这一段,就会不由自主的对这十位大将的名单产生疑惑。十位元帅除了诗人以外,基本没有争议,说明了元帅们的资历、实力和威望都能服众。可这十位大将,真正能服众的,可能一半都不到。大将们更多的是凭借资历、山头和建国后担任的职务而产生和排名。
论战功,最没有争议的当然是粟裕和陈赓。粟裕自不用说,凭借自身实力一举改变中原局势、取得战略决战胜利,大大缩短了全国解放的进程。陈赓在解放战争中名为中野下的一个军团(陈谢军团),但该军团由党中央直接指挥,担负鄂豫陕方面的作战任务,事实上已经独当一面;且陈赓一生传奇,军事情报都在线;很会做人,和毛周朱彭关系都特别好。这两位入选大将基本是定论,粟裕在解放战争中表现突出,但无论从资历还是领导人的看法上,都不足以授予元帅(这点涉及到了刘委员长和总理的分歧)。
黄克诚大将力压陈赓排名第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是卓越的战略眼光。历史上几次重要的战略决策都来自黄克诚的建议:抗战初期八路军取消政委制度,黄提议恢复;抗战结束后致电中央,建议立即进军东北,中央也当即派遣其进入东北;来到东北后又建议中央立足于农村和中小城市,不要与国军在大城市硬碰硬。相信这三个建议是授衔大将的重要加分点。黄克诚本人也是军政全才,在新四军第三支队同时担任司令员和政委,而且在苏中和东北都有建设根据地、扩充部队的表现,被罗荣桓誉为“撒豆成兵”。罗帅本人在山东就是撒豆成兵的典范,能被他这么称赞的将领,自然不会差到哪去。肖劲光大将排名第六,有资历老的原因:1922年入党,1924年作为代表为列宁守灵,1925年回国后就担任师党代表,1931年担任宁都起义后的红五军团政委,完成了对军团的改造工作。但整个抗战期间,他作为陕甘留守兵团司令员,更多的是和胡宗南相持。其军事生涯的高光应当是东北时期,作为“四保临江”的直接指挥者,和杜聿明、郑洞国等国军骁将打得有来有回。建国后任终身海军司令员(后期更多的是荣誉性质)。
黄肖两位,有四个相似点:1. 资历奇老;2. 都是东北野战军序列:1948年辽沈战役前夕,东野进行整编,下辖两个军团,肖劲光是第一军团部司令员(政委肖华上将),黄克诚是第二军团部政委(司令员程子华);3. 李德胜正式掌权前,这两人都长期挨过整,肖劲光甚至被开除过党籍;4. 建国后职务都很重,黄是军委秘书长,肖是海军司令员。综合以上原因,这两位进入大将名单也是比较稳的。
谭政大将排名第五,作为一位政工大将,其贡献确实不能根据战功来评价。首先谭大将根正苗红,参加秋收起义和三湾改编(并火线入党),后任李德胜的秘书,可以说是嫡系人物。他是东野的四号人物(林罗刘谭),最大贡献在于广泛开展了诉苦运动,直接激发起东野强大的战斗力和扩军能力。罗瑞卿大将排名第八。他红军时期是红一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也是嫡系人物。抗战时期基本在后方,解放战争时期,在华北军区与杨得志、耿飚搭档“杨罗耿兵团”,解放后任首任公安部部长和公安军司令员。他的授衔,和这一职位应当有很大关系。谭罗这两位,嫡系人物的优秀代表,可以理解。
徐海东大将高居第二,一个是十年内战时期的卓越表现,成为鄂豫陕红军/陕北红军的代表;更重要的第二个原因,是在中央红军困顿之时,无私送来了五千大洋。对于李德胜而言,徐的表现和刚刚过去的张国焘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因此,即使徐将军因病错过了后期的战事,李德胜依然力主授其为大将。从军事水平和人格党性而言,徐无疑当得起大将的荣誉。
张云逸大将排名第七。可以说他的授衔,七分靠资历,三分靠战功。张是旧军阀出身,甚至参加过黄花岗起义,险些成了烈士;在十年内战时期就担任中革军委副参谋长,抗战时先后担任新四军参谋长、副军长,解放战争担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可以说都是幕后默默工作的人,没有特别亮眼的发挥。他的授衔是大将中的异类,个人认为,如果罗炳辉能活到授衔时,很大可能会取代张的位置(都是新四军的代表,而且罗也是旧军阀出身,更是红九军团代表)。张更多的工作是在政务上,事实上,解放后他就是首任广西省委书记兼省主席,这一位置可能更合适他(虽然他很快就因为广西剿匪的原因被陶铸替代,随即病休)。罗炳辉将军(1897-1946),病逝时为新四军第二副军长
王树声大将排名第九。他的授衔,基本靠的是十年内战期间“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的位置,实际上,王大将的军事能力并不突出,从几个历史事件都可以看出:1. 西路军最后突围时成立了工作委员会,委员会里面,王大将可是官衔最高的军事指挥员,但最终是决定由李先念负责军事指挥,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2. 中原突围,王大将(时任中原军区副司令)让皮定均断后掩护中原局主力,结果皮成为中原突围中唯一一只成建制突围成功的部队,成就皮旅美名,而王大将率部撤至鄂西后,甚至无法立足,只能率部展开游击,后王奉命在地下党掩护下转移至苏北解放区(当然,中原突围不全是王的锅,时任中原局的领导李应当负主要责任)。在没有任何亮眼战绩的情况下,王大将的授衔,显得有些刺眼。许光达大将...这个就不再说了,他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数次上表推辞,但最终还是作为红二代表和装甲兵司令员而授衔。说完这十位,从历史研究上看,当时还有若干位大将人选:--程子华(1905-1991)如果徐海东不授衔,那大概率会是他,以他的资历和能力(塔山阻击战的表现)是可以的,可惜早早脱离了军队系统;
--李先念(1909-1992)西路军最后的火种是他带出来的,但中原突围的表现有点丢分,建国后担任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开始不倒翁生涯;
--谭震林(1902-1983)谭老板也是嫡系人物,还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经历,解放战争中表现也很出彩,也是早早担任了副总理;
--宋任穷(1909-2005)、张宗逊(1908-1998)这两位都是嫡系将领,也都位列大将候选名单,最终授予上将军衔;--肖克(1907-2008)、王震(1908-1993)刚好是红六军团的军团长和政委,也最终一起授予上将军衔。
……
这样的选择,也造成了后面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大将无一人入过局。反观元帅,人人进过局,而且老总、副统帅和花帅都担任过排名第二的常委;与此相对应的,同样有10位上将入局(王震、许世友、宋任穷、苏振华、陈锡联、韦国清、杨得志、黄永胜、谢富治、乌兰夫;周纯全长征时期短暂入局,象征意义大,可以忽略)。也许,能看到元帅->大将->上将的传承,只有总参谋长这个职位了吧。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历史的天空2Dill Zheng:周纯全--有能力+有机遇终究不会被埋没Dill Zheng:军政全才的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