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不知从何时起,内向似乎成了贬义词。
提起内向,人们会下意识地想起“孤僻、敏感、害羞”等词。
从小父母便会推着内向的孩子在亲戚面前主动打招呼、表演节目,希望训练孩子成为外向的人。
身边的人也经常会说:“你这种性格要吃亏的。”、“内向性格是缺点,你要改”......
于是,很多内向的人绞尽脑汁,想变得外向一点,结果却让自己越来越痛苦。
内向者可能会迫于社会、生存和工作等压力,参加一些本不愿意涉及的活动、会议、交际。
但稍微过度便容易造成精神内耗。
如果你也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一定深有同感。聚会时,总觉得很难加入话题,感觉被冷落;能和陌生人在线上聊得热火朝天,面对面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做;总感觉没人想听自己说话,最后索性不说,成为人群中的“隐形人”……
其实你知道吗?
这个世界上有1/3的人是内向者。
二、
很多人对内向的理解是:害羞孤僻、不善表达、不喜欢说话。
而性格外向,就是口才好,表达能力强,很会跟人打交道。
这种看法,其实是一个误区。
分辨一个人性格的内外向,判断的依据并不在于“社交能力”,而在于“获取能量的方式”。
内向的人,通过“独处”来获取能量,社交对他来说,是一种消耗;
外向的人,通过“社交”来获取能量,独处对他来说,反而是一种煎熬。
在心理学中,内向从来就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
内向的人,会把生命力指向探索和建构内心和谐。而外向的人,把生命力指向了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
这两者并没有任何高下之分,只是选择不同而已。
三、内向是与生俱来的吗?
发展心理学专家杰罗姆·凯根曾经测试了 462 位婴儿,并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追踪研究。
研究结果惊奇地发现——在小孩四个月大的时候,就能预测出他的性格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
在四个月时表现出手脚蜷缩、极度不安甚至大哭的小朋友,通常一到两岁时就会倾向于腼腆和内向,即使在他们长大到 18 岁,他们的性格还是内向的。
这是与生俱来的神经化学特质使得小孩子有那样的表现。
孩子内向或外向,虽然后天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但正如苏珊·凯恩所说:「后来努力可以带我们走得更远,却无法超越基因所划定的框架。」
内向和外向都是与生俱来的个性特征,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能定性的只有我们给这些性格贴上的标签。
四、内向性格≠社交恐惧。
有很多人会把内向等同于社交恐惧,这是不正确的。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4%的人更喜欢和内向型人格的人做朋友,因为他们往往更为幽默,更贴心,更细腻,更重视友情。内向的人一般更为细腻,内心情感更加丰富。内向的人,在社交场合,更关注自己的感受,不善于表达,但这并不等于在社交的时候就恐惧。
而恐惧社交,是指一到社交的场合就出现心理与身体的不适。
很多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人,并不是不懂与人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而是TA们更喜欢独处。
五、如何做一个自信的内向者?
德国知名性格咨询专家西尔维亚·洛肯在《内向高敏者》一书中,分析了内向者拥有的优势,包括:谨慎、专注、自我探索、善于倾听、安静独立、善于分析、擅长写作、持之以恒、有同理心等。
当然也有与之相对的劣势:恐惧、过于注重细节、自我否定、易受刺激、被动、逃避、过于理智、固执、害怕冲突。
如何做一个自信的内向者?
1、撕掉标签
生活中,内向的人总会被贴上各种标签,包括“内向、害羞、不合群”等。
这些标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的行为。慢慢的你会觉得自己确实没有胆量,太过懦弱,其实这已经是一种自我否定。
撕掉那些并不属于你的标签,从认知层面改变对自我的定义。只有先转变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才能进一步在行为层面做出改变。
2、不要强行改变自己,而要发挥优势
不要把自己的性格当作敌人,要把它当成朋友。
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独处,有人性格外向,有人性格内向,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光和热。
作为内向者,要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你同样可以很出色。
3、给自己独处的时间,积攒能量
许多人对自己不满意,是因为把其他人的标准拿来要求自己。
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要求标准,提升对自己的满意度。
4、接纳自己的性格
不接纳自己,思维模式就会不自觉的放大自己的缺点,很容易变得自卑。
TA们会觉得内向性格是糟糕的、是不被认可的。
其实,内向性格也有它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学会接纳自己的内向,这样才能收获自信。
毛不易在一个采访里,谈论关于自己性格的问题,他是这样回答的:
“希望大家都能坦然地接纳自己,拥抱自己的性格”。
5、寻求专业帮助
在知乎搜索“内向”,大多数都是求助,因为内向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焦虑、抑郁等问题。
一定要及时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解决。
心理咨询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可以从认知、情绪和行为入手,帮你解决问题。
无论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本质上并无好坏之分。
如果你的性格有内向型倾向时,请不要反复强调那是一种缺陷,也不必迎合他人。
希望你们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