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觉得心理咨询费用太高(仅个人观点),以至于有真正需要它的人负担不起,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有没有人能分享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最近突然想起这个问题(理想当心理咨询师),求解答!
心理咨询服务在费用这一块,打消、劝退了多数人和家庭寻求心理咨询服务的念头。从而错过了最佳心理咨询期...因为心理咨询对于部分家庭来说,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根据不同咨询者的不同情况收取不同的咨询费用。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收费价格差异。
心理咨询按次收费,
每次时间为50~60分钟不等,
每次的收费为200~600起步,
每个疗程需要5~20次不等。美国心理学会(APA)官网中一项主要的研究表明,50%的来访者在8次咨询后呈现好转,而75%的来访者在接受咨询6个月后明显好转。
咨询师级别越高价格越高,最高可达每次3000~4000甚至以上,有些大V心理咨询师甚至不是有钱就能约到的。
为了更直观的了解收费标准和差异,直接上图【心理咨询收费标准】:
仅供参考。
(初次就诊心理评估分析的基本费用在200~400左右,后续才根据情况制定心理咨询方案,按疗程收费。目前我们可提供免费的初次心理评估分析。)仅供参考
一个疗程下来,费用属实不低。假如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困惑,无论大大小小,都可直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专业、科学和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
不是的,请你不要放弃,请你坚持,也请你相信光。
可通过校园免费心理咨询,假如你是在校学生或员工,可先尝试学校里所提供的免费心理咨询。
除了校园免费咨询以外,也会有一些社会机构、企业提供免费的初次心理咨询,具体可咨询当地的相关部门或者了解当地心理咨询企业所能提供的相关免费服务。
可到当地医院挂号咨询,一般是三甲及以上级别的医院才设有心理治疗相关门诊。
医院的心理咨询费用普遍低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收费,甚至部分医院还可以用医保报销部分相关费用,具体需要到当地医院咨询相关政策。
但是,预约难,排队时间长,咨询时间短也是大多数人不愿意选择医院心理咨询服务的原因之一。
医院心理门诊和社会心理机构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是有区别的。(后面会详细讲到)
即便医院挂号就诊相对来说会较麻烦,
但是对于目前在经济条件方面需要考虑的你或者家庭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疗愈心理问题最关键的第一要素:行动起来。
请你迈出这一小步,迈出这最困难的一小步,
付诸于行动,才有可能追逐到原本属于心里的那道光。
切勿因一个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对你帮助不大,
错误地认为心理咨询对你起不到有效帮助,而选择放弃心理咨询!
温馨提示:如遇几次就诊后,发现咨询师对你帮助并无明显起效时,甚至给你带来了伤害,便可考虑更换更有权威、更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寻找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相关心理咨询。
有人说,医院的心理科就像吃快餐,社会心理机构就像海底捞。
这其实反映了他们两者在服务和收费上的区别:同等受训程度与个案经验的情况下,医院心理门诊的收费要比心理门诊便宜,但同时,医院的服务也会更加简单,不会像心理咨询机构那么贴心、细致和系统,这就好比吃快餐和海底捞的区别。
也就是说,医院心理门诊的价格更为低廉,同时也意味着就诊的人更多,资源的获得较为困难,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收费更高,也更为容易预约,同时服务也更好、更专业。
除此之外,医院心理门诊和社会心理机构还存在如下差异:
医院的心理门诊:诊断为主,以确诊病情为导向;有处方权,主要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
医院的心理门诊的医生是正规院校毕业的医生,是有诊断及开药资质的。以较短时间问诊、测试、开药(必要时会建议住院)为主。一般接待的是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的人群。
因此,医院一般是通过西医或者中医达到高效率的诊断和治疗,多数不提供倾听、谈话、引导类型的咨询服务,所以,通常不做深入的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机构:以多种心理咨询服务为主,没有处方权,采取的是心理咨询的方式。
心理机构的咨询师,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心理咨询的方式有:谈话、测试、催眠、沙盘等,很多机构还配备有放松室、休闲区、私密咨询室等特色心理区域,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不同的心理服务,帮助来访者在咨询疗愈的同时,也达到陪护、保密的专业性。
一般来说,所有的咨询师都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经历,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比如:家庭婚恋、职场关系、人际互动、个人成长、亲子关系、儿童心理教育等等。
总之,精神专科医院总体多年注重生物精神医学模式,更加偏向“诊断和药物治疗”,主要面对心理症状非常突出以致于严重影响社会功能的状况。精神专科医院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师在近十多年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从业者基本都是精神科医生教育受训背景;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士大多非医学背景,他们更多的是学心理学或其他学科出身,主要帮助求助者解决他们存在的持续烦恼、心理冲突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功能下降与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困扰,此外,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还承担促进求助者人格成长的任务。
医院里的心理咨询对象,除了正常人以外,还包括精神病人;医院里的心理咨询,除了通过语言交流以外,还有物理仪器和药物治疗。
因此,一般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有明显的自杀倾向),焦虑和强迫(已经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严重影响到生活),伴随明显的躯体化症状(胸闷,肌肉紧绷),需要药物治疗的一般还是去三甲医院的心理科比较好;还有一些感觉太痛苦了,期望短期内能够快速缓解情绪的,也是可以去心理医院,让医生帮助开一些调节情绪的药物。
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接待的来访者病情一般不太严重,达不到需要吃药的地步,只需要通过心理疏导就可以解决的,而且,心理咨询师是没有开药资格的。所以,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无法单独接诊精神障碍等重症个案,在临床的工作中遇到精神障碍问题的患者都会建议转介给精神科门诊乃至住院部。
因此,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心理健康或者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人,不包括精神病人。心理机构的心理咨询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给咨询对象以启发和引导,解决其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般来说,精神障碍、严重心理问题,应该去医院精神科(心理科),或者专业精神病医院。而一般心理问题,如心理压力、焦虑、抑郁情绪,或婚姻情感、亲子教育、人际关系、工作选择、职业发展等问题,适合去心理咨询机构。
医院心理科看病的流程一般是:做测试题、以及医生采取一些确诊方法,确认患者是否患有心理性疾病。若有,又是何种心理性疾病,什么程度,是否需要开药干预治疗以及如何复查等等。
心理咨询的服务流程:首先预约咨询师,首次谈话时间稍长(视情况而定)。一段专业完整的心理咨询服务大概分为:建立咨询关系,搜集相关资料,对咨询目标和方案的商讨,最后是评估咨询效果和反馈。
这里需要强调一个常识:心理咨询不是特效药,一两次只能初步判断问题,严重的需要几十次。但就算知道了这个常识,有些来访者仍会锲而不舍地问:“虽然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但能不能在一两次咨询后先给我一些建议,让我在生活中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症状和问题?”
一般,咨询师会在明确了来访者的问题后,给出初步的疗程规划,咨询的疗程一般要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而定,当问题越严重,涉及的心理层面越宽,所需要的疗程就越长。
医院心理门诊和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也有交叉的地方,比如,某些精神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在医院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心理咨询,治疗效果可能更好。或者在医院药物治疗结束后,如果有必要,医生会建议患者再进行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以巩固和深化治疗效果。
也就是说,心理门诊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服务性质,低廉的价格这决定了大量的求助需要,这种情况下中短期的工作策略将会是首选,工作的焦点可能更多地聚焦在问题的解决、具体症状的缓解、配合药物治疗下更好地适应生活工作、恢复社会功能等议题;而社会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个人成长、亲密关系、生活规划等方面则相对欠缺。
因此,在治疗领域上,二者具有相当大的重合范围,而前者与精神科更为紧密地联系以及其公共卫生服务性质决定了其更倾向于问题取向,后者因为法律和支持系统问题更倾向于成长取向。
正规医院和心理咨询机构都有转介制度,如果你到心理咨询机构求助,但心理咨询机构经过评估后发现,你的问题属于精神障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就会将你转介到医院。反之,医院也有类似的转介制度,将适合做心理咨询的患者转介到心理咨询机构。
因此,你可以先去做心理咨询,如果没有效果再考虑去医院的神经内科或心理门诊,可以先不急着用药,因为药物是直接稳定情绪的手段,但是有依赖性,对身体也会有一些副作用,一旦药物依赖,将对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影响;如果心理咨询对你来说不起作用,而且经过诊断,必须要进行药物干预,那就遵从医嘱。
一般来说,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都可以不采用药物治疗,而是通过心理咨询的干预和调整就会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老师曾说:“广大的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志愿者们,更需要彼此联合,而非各自独立,甚至是相互排挤,才有可能真正地帮到每一名需要心理援助的求助者。”也许,这才是中国心理咨询界常态助人方式的不二法门。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我是争渡心理咨询的小渡老师,
假如您在生活遇到的困惑无法解决,都可以随时私信联系我。点击预约咨询,免费获取针对性咨询分析,一对一处理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