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死了没有

时间:2018-02-28 02:41:45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建文帝朱允炆

  中国历史上不乏治世,其中能称得上“名震四海,万国来朝”的,有两个想必一定能上榜,一次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一次是明成祖朱棣的永乐盛世。

  很巧合的是,这两位优秀的皇帝登上历史舞台的方式都不太光彩,长安城内的玄武门,扬子江畔的聚宝门,两代盛世的根基,都浸染着政变的血腥。李世民的对手,时任太子的李建成,当场殒命于马下;而朱棣的对手,时任皇帝的朱允炆,从此人间蒸发。建文帝到底在靖难之役后生死如何?600年来一直是学界、坊间所追寻的难题。

  明代编写的《明实录》记载:“上(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竞不亮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指出朱允炆自焚于宫中。而清代编写的明正史《明史》中的记载则是,“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明史》的编者们几易其稿都不敢确定朱允炆是否死在了宫中的大火中。

  至今,认为他自尽和出逃的说法都大有人在。几百年来,许多人都更愿意相信他成功出逃,但近年来认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历史真实的似乎有所增多,认为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在逼死朱允炆后假意寻找他的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况且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皇宫团团围住,似乎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仔细一想,这样的论断非常武断。第一,朱棣耗费了20年时间和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朱允炆,如果只是装装样子,这未免也入戏太深了吧?第二,按朱棣给出的“官方说法”,朱允炆系自焚身亡,既然这样,何来“杀侄夺位”之说?第三,早在明代,民间就已经有多种朱允炆出逃的版本流传,虽有可能是以讹传讹,但恐怕也不全是空穴来风。

  思考这件事情,不妨换个角度想想:朱允炆所面对的是不是只有死路一条?首先,他的确有自尽的可能。明朝皇帝们还是比较有骨气的,太祖、成祖、宣宗、英宗、武宗都曾亲上战场,末代皇帝崇祯更是以死殉国。朱允炆此时面对的局面和崇祯比较类似,在和谈失败后,他选择了坚守而不是投降,也一定做好了遇难的准备。但是,有两个因素会让他内心存有求生的欲望:一、翻盘的可能性。朱允炆此时是否已经输了?不见得。当时,朱棣只控制了南京、北平和沿途交通要道,全国大部分行省还在观望。作为正统且颇得民心的朱允炆,如果组织力量反击,至少还有一拼的可能(只是朱允炆的军事指挥和组织能力实在太差,的确难有逆转的可能,篇幅所限这里不做深入讨论),既然有机会重整山河,为什么一定要寻死?二、他有一个叫朱元璋的爷爷。不少野史记载,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了暗道和和尚袈裟,让他成功逃出了南京。这种描述多少有一些演绎的成分,但不排除朱元璋安排下类似部署的可能性。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有一次祖孙对话,朱元璋说,我给你安排了这么多藩王,就有人帮你守卫国门,安定国家了(“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朱允炆回问,那他们不老实的话,怎么办。(“外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能御之?”)。朱元璋沉思良久,问,“汝意如何”?朱允炆回答,如果他们安分,就礼遇他们,不安分,就一步步削弱他们(“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点头称是。自此,朱元璋也认识到,他的子孙之间未来可能会产生冲突。冲突就可能流血,但儿子孙子都是心头肉,朱元璋一定不希望他们任何一方伤及性命。他恐怕也感觉到,真打起来,这个文弱的孙子,不一定是久经沙场的儿子们的对手,因此留下一些逃命的方子也不是不可能。

标题回顾: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死了没有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