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因何而废少帝 董卓活了多少岁

时间:2018-04-03 02:39:38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不可否认,董卓自始至终野心勃勃。但是董卓为何会野心勃勃?因为他知道这个时代允许他野心勃勃。

  董卓懂得审时度势。朝廷前后两次征召,皆被董卓借口推脱。

  《后汉书·董卓传》载,中平六年(189),朝廷征卓为少府,董卓却借口不肯就任,朝廷不能制,颇以为虑。及灵帝寑疾,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董卓更是上书推辞,并驻兵河东,以观时变。

  董卓能够做出如此的决定,必然对于朝廷内部局势有所了解,且两次借口推脱皆没有下文,必定与廷内重臣多有走动。

  《后汉书·董卓传》载,“及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卓得召,即时就道。并上表……欲诣京师先诛阉竖以除民害……”

  董卓得召后是即刻进兵,由此推断,无论是自己的决定,抑或是与他人的协定,董卓早已做好了随时进兵帝都洛阳的准备。

  正史言董卓初见少帝,便生有废立之心。那么既然是董卓的心里活动,史官们是如何得知的?难道史官们事后专门向董卓请教过?

  言及少帝则更是离谱。这位十四、五岁的皇帝在群臣环护之下,居然会被董卓兵卒吓哭,完全不如一名八、九岁的孩子镇定自若。更加不可想象地是,董卓在尚未掌控帝都之前,作为一名外臣,在群臣环绕之下,居然能够直言质问皇帝,凭的是什么?这是欺负我们智商不够吗?

  这完全是董卓之后的残暴影响了史官的潜意识,这些看似合理的‘情节’,反而完全暴露了其中的不合理。

  然而令人矛盾的是,史官在凸显董卓的残暴不仁的同时,又极力地贬低少帝,仿佛又在为董卓找寻借口一般。直言董卓完全是无故废黜少帝岂不是更显董卓的残暴不仁?

  退一步而言,董卓在吞并并州军之后,已然一家独大,可以说朝局尽在其掌控之中。以董卓的‘残暴’程度,谁做皇帝又有什么关系。废帝只会告诉世人我董卓想当皇帝,哪里来的半点好处?看看之后称帝的袁术便可窥看一二,四世三公尚且如此,又何况此时的董卓了。

  而且虽然年龄小的皇帝便于董卓摄政,但是既然少帝如此‘怯懦’,岂不更加符合董卓之意?

  恐少帝并非如史官所言之不堪。既然史官不是在帮着董卓说话,那么又是在为谁拼命做着修饰?在如此矛盾的‘剧情’之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阴暗的内幕?

  《资治通鉴》载,“卓以废立议示太傅袁隗,隗报如议……袁隗解帝玺绶,以奉陈留王,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

  回头再看,史官们之前对董卓的心理猜测,完全是在为此处铺垫。画蛇添足般地欲要向世人证实,这完全是董卓一人的想法。然而没有士族门阀的默认,甚至是暗中支持,董卓在朝中好无根基,凭什么一入帝都,便急吼吼地欲要废帝。

  翻阅正史,整个世族居然仅仅只有尚书卢植一人对废帝之事提出异议?

  如果推及原因,倒也不难理解。前文也曾提及,士族门阀利用何进极力打击宦官集团,何进也因此而死。如果继续任由何后称制,何氏逐渐恢复元气,而与之绑定的宦官余党,不免会死灰复燃,难保外戚与宦官不会合力对士族门阀发难。

  正史之中,袁绍也确曾反对过董卓废帝。但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是什么?

  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老袁家最终成为乱世之中最强的一只军阀,甚至称帝。

  当初兵进洛阳以胁迫太后的又不止董卓一人,袁绍为何只独令董卓进兵,甚至密令其上书奏事?董卓与袁氏之间如果没有暗中牵连,那才奇怪。而且回头想想,召外臣兵逼帝也是袁绍出的主意,当真是有些不寒而栗……

  士族门阀自然是看不上董卓这等匹夫,却没成想反而超出了士族门阀的掌控之外。董卓在知晓被袁氏摆了一道后,怒斩了袁隗一家,进而也促使袁氏家族出现了一定的变数。真可谓一切自有天定。

标题回顾:董卓因何而废少帝 董卓活了多少岁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