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牧民族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在中原所建立的农业帝国自始至终都无法逃脱一个挥之不去的威胁。那就是来自于高纬度地区的游牧民族的南下,自汉高祖白登之围,至康熙帝多次征讨准格尔,无不让我们的帝国政治家们伤透了脑筋。
为了有效回应这样的威胁,汉武帝曾倾全国之力组建了数以十万计的骑兵部队出击漠北,但同时也为汉帝国财政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而后来的唐朝以其开放包容的胸怀暂时性的缓和了这样的一种争端,可是到了唐朝覆亡之际,北宋接过五代混乱这个烂摊子时,他的对手再一次出现了,而这时对手已不单单是像游牧部落掳掠那么简单。此时的敌人是一个“农牧复合型”的新帝国——辽,而其又同西夏控制了汉时的养马场以断绝中原王朝的优质马匹来源,导致对于宋朝来说,组建同其相抗衡的相同的强大兵种——骑兵,变得遥不可及。
于是在我们后人潜意识中暗弱的宋朝,承担着巨大的体制内部的压力与巨大的牺牲和伤亡,不断探索着一个又一个新战法。
火器的使用
于是,宋朝开始使用火器,但此时的火器刚处于萌芽的探索阶段,并且杀伤力与组织力等方面有欠火候,于是又有了自然屏障的构建,如植树造林与开挖河沟来阻止骑兵的进军。
三北防护林
(话说这不是三北防护林吗!不错,不过这与宋人的杰作很相像哦!)
宋朝还主要签订所谓丧权辱国的和约,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可终究进一步加剧了了宋人武备的松懈,到了遇上女真与蒙古人这样死缠烂打到底的对手时,变得不堪一击。于是,更进一步的对战骑兵战术诞生了,那就是车战。这里的车战有两种,前者为运粮的后勤车,据史料记载,西汉李陵率五千步军深入匈奴内地遭遇其重兵围攻能够坚持数天,正是因为将粮车围成圈状,形成移动堡垒以保证强弓硬弩的优势发挥,汉军才得以死战而不溃散。
到了明朝,由于马匹质量与数量的良莠不齐,明朝的一批才俊之士综合马步车三军种的优劣,发明出了新的战法,并在戚继光主持蓟县防务时发挥到了极致。
戚继光不是带江南陆军打击倭寇吗?他的鸳鸯阵法固然在江南水乡的沟壑纵横的碎片化地形中发挥了机动灵活,可是面对数以万计的蒙古骑兵,这不摆明鸡蛋碰石头吗!
不错,但是戚继光本人并没有将鸳鸯阵法生搬硬套,而是将其的精髓注入到了明帝国北方边防军的灵魂当中,那就是团结与配合。
鸳鸯阵图
鸳鸯阵中有执长枪或尖竹的长枪手,用于保持同敌人的距离并形成一种尖刀式的形态,而两侧的刀斧手则保护侧翼,长枪手身后有执火铳的士兵进行远程投射,而隐藏在队伍中的士兵手执带弯钩的利刃进行暗中的掩护并为团队壮胆,而中央则有旗手掌控全局。但在戚继光的改造下,士兵们的武器与编制除有加强外,更多的,则是围绕一种新式武器进行集群化战斗,那就是独轮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