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是昏君吗 为什么崇祯宁愿吊死也不愿南迁

时间:2019-04-25 11:07:56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崇祯皇帝是昏君吗,为什么崇祯宁愿吊死也不愿南迁?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无路可逃,最后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上上吊自杀,屹立200多年的明王朝灭亡了。

  其实对崇祯而言,当时是有一个自保的办法的,那就是放弃危在旦夕的北京,南下迁都南京,重建明朝,尚且不说这么做最终能否保住明朝,但至少明朝不会那么快灭亡,他也不至于陡然间坠入亡国惨死的悲局。

  这个问题描述的崇祯很有些”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意思,但很遗憾,这不是真实的崇祯。真实的崇祯其实并不愿吊死在煤山,他十分想南迁。

  既然如此,他却又为何迟迟没有动身呢?

  崇祯亡国时很痛恨朝中的臣子,他觉得自己不是亡国之君,而朝中的臣子皆是亡国之臣。至死不承认自己的问题,更不原谅臣子的问题,其他的不说,单说他和臣子的关系,那已经是恶劣透顶了。

  从这个角度深入地看下去,崇祯之死,其实不是死于走投无路,而是死于“可耻“的庙堂政治——危急存亡时,君臣间不是齐心协力地审时度势,尽是为了所谓名节的虚伪博弈。

  这不奇怪,有名家说过,君王的性格往往决定臣下的操守,君王越刚愎自用、心胸狭窄,臣下越圆滑虚伪,鼠首两端。

  下面就来看看亡国君臣间是怎么博弈的。

  迁都的建议最早是崇祯在德正殿进行一次私下召见时,由江西籍官员、翰林院学士李明睿首次提出的。

  当崇祯问到今后的方略时,李明睿回答的相当坦诚,甚至在提到北方失利时也无所顾忌。他说,叛军已经逼近京城,朝廷正值”危急存亡之秋“,唯一明智的选择,便是迁都南京。

  李明睿的态度,崇祯其实是欣赏的;李明睿的建议,崇祯其实是赞同的。

  但他却不能明着说出来。

  这是为什么呢?

  崇祯一心想做名垂青史的圣君,根本不能承受丢地失国的千古骂名,所以他不能站出来表示支持,只能寄希望众臣能站出来表态,进而”逼迫“他南迁。

  说白了,高高在上的崇祯就是想要个台阶下,下了台阶,他不失一点颜面,还是有为圣君。

  因为心理有这么一个”小九九“,所以当李明睿提出南迁建议的时候,崇祯没法公开表态,他只会”假模假样“地让群臣发表各自看法,说到最后大家最好能一致建议立马迁都,然后崇祯借坡下驴。

  遗憾地是,关键时刻,崇祯身边连一个阿谀奉承、迎合自己的小人都没有,有的尽是老奸巨猾的伪君子。

  简而言之,大家伙统统玩沉默,没一个站出来表态的。

  由此可见,崇祯这个大老板当的有多失败。

  没办法,崇祯最后只好决定”早朝廷议,公而决之“。

  其实皇帝当的老辣成功的,释放”廷议“这个信号就足够了。

  然而,朝堂上的臣子们根本不买崇祯的账,面上众臣是唇枪舌战,实际上根本无人给崇祯搭台阶。

  这帮老奸巨猾的伪君子想的很简单,傻子才会公开支持南迁呢,背负丢失国土的千古骂名不说,照崇祯的性格,即便南迁成了,最终也极有可能变成他粉饰”圣明“的替罪羊。

  如果崇祯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有为帝王,首先众臣的心思他应该能看清,其次他应该不顾虚名,当机立断。

  可惜,崇祯是崇祯,他优柔寡断,办不到。

  这么搁置,1644年3月初,李自成势如破竹,攻克宁武,明军一败涂地,京城岌岌可危。

  再不动,一切就彻底完了。于是崇祯连夜召集众臣商议对策,这一回,众臣的表现更狡猾。

  有人提了个能将崇祯送上绝路且无懈可击的应对之策——皇上应该守京师,让太子下江南。

  听到这个说法,崇祯勃然大怒:”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孩子家能做得了什么大事?“

标题回顾:崇祯皇帝是昏君吗 为什么崇祯宁愿吊死也不愿南迁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