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中最有深远影响的当属于“駃騠”与西伯利亚叶尼塞语的对比,蒲立本认为叶尼塞语早期可能存在的“*kuti”形式能够与“駃騠”很好对应。同样的,汉文献中有大量的叶尼塞语“-t”或“-s”韵尾对应的匈奴词汇,如“单于姓虚连题”、“落尸逐鞮”、“乌珠留若鞮”、“库提”、“鸢鞮”、“开题”等等。这就引发了后来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人们将匈奴起源地转移到西伯利亚地区。而西伯利亚的叶尼塞语,被少数语言学家认为与上古汉语有着非常近的亲属关系。
其他还有一些隐约的文化特征,表明匈奴人和上古汉人是存在深层联系的,例如冒顿单于围困刘邦于白登山时,其兵马按照“五方色”布局,等等。这些都说明,司马迁断言匈奴为黄帝-夏人之后裔,不完全是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