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武将和士兵都是有真功夫的。
为啥?
古代打仗可不是今天传武大师混生活,那是要拼命的。
如果你不懂三招两式,又上战场,岂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我们看看俞大猷的故事。
俞大猷是明末的抗倭名将,他戎马一生,在无数次格斗中总结了实用的枪法和棍法。
当时倭寇肆虐,俞大猷和戚继光希望民间力量也帮助军人作战。
当时,俞大猷抱着民间有神功的想法,征召了很多民间的高手,还去拜访了少林寺。
少林寺在当年名气很大,都知道那里的武僧很厉害。
俞大猷带着部下去少林寺,是希望学习这里高超的武术来对抗倭寇。
上面说了,俞大猷是长枪和棍术的高手。其实当年冷兵器肉搏战,首先就是长武器的长枪。而棍术和枪术其实是一体的,可以通用。
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俞大遒看过少林武僧的表演以后,认为这是花棍,适合街头表演但不适合军事作战。
诚然,少林武僧的棍法非常好看,达到了杂技的水平,对于普通街头打斗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职业军人是无用的。
当时少林武僧不服,于是俞大遒安排自己的部下下场交手。
果然,几次斗棍中,俞大遒手下军官轻松获胜。
这些军官棍法根本没有什么花招,无非是简单的几招,只是快准狠而已。
而俞大遒本人也是棍法高手,是有几下子的。
此战打战败后,俞大遒基本放弃从民间邀请好手参战的意图,转而训练职业军人。
需要说明的是,少林武僧这里斗败后,几名武僧主动要求学习。
他们跟随俞大遒学习了一段时间,学到了真正实战的棍法,又带回去传给其他僧人。
这样一来,少林棍法才有很大的进步。
身体条件
史籍常记载一些著名武将“身高八尺”、“力大无穷”,这也是古代将领的一个共同点,即优于常人的身体条件。古代的兵器几乎长短差距不大,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又以近身为主,那么身高臂展的优势就显得格外重要,杀敌于身外是弓弩能够做到的,但步兵、骑兵想要杀敌于身外,就只能加长武器装备的长度,唐朝的马槊是达到了这一目的,唐朝名将李靖对付突厥的致胜法宝就是这种两三米开外就已刺穿敌军的兵器。这种兵器的长度是客观优势的体现,而将士臂展身高的长度就是主观优势的体现,先天条件较好的人更具备战场上的优势,也更容易走向将军的职位。
“武科试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清史稿》
兵器的重量也是古代战争中关键的一环,当然像唐陌刀这种轻便又锋利,从容一挥便能人马俱碎的神器是不常见的,即使是大唐盛世,也不过五千人的陌刀队。那么常规武器中,士兵几乎是标配,但将军的兵器一般就是特供了,演义中80斤的青龙偃月刀虽不可信,但体现了将军的武器在重量上还是重于常规兵器的,因将军的力量优势更胜一筹,使用加重的兵器也会更得心应手一些,造成的杀伤力也会更大一些,同理于强弓硬弩,不同力道的弓弩,射出的距离和穿透能力也当然是不同的。
如千古无二的项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这样的人在战场上对敌军来说无疑是噩梦般的存在。身高臂展使得敌人不得近身,普通人挥刀剑会造成开裂伤,项羽一刀挥下就可能将敌人劈成两断,这就是身体条件带来的优势。不仅如此,在身体条件上的敏捷性(见于尉迟敬德无人能刺中的闪避属性,敏捷性真的很实用)、弹跳力(见于李广被俘时的事迹看,弹跳力强还是很有用的)等都是将军优于普通人的地方,也是其“功夫”好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