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蠡中”蠡“的汉语拼音:[lǐ],”蠡“字有如下3种读音:
蠡[luó]
①通“蠃”。蜾蠃。
谅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陈力而相追。——汉·班昭《东征赋》。注:“蠡与蠃古字通。”
蠡[lí]
①瓠瓢,用葫芦做的瓢。
以蠡测海。——《汉书·东方朔传》
②又如:蠡升(容量一升的瓢子);蠡帽(防矢石的盔帽。其形似瓠瓢,故名);蠡勺(一瓢勺);蠡见(喻肤浅的见识);蠡酌管窥(用瓢量海水,从竹管里看天。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
蠡[lǐ]
①虫蛀木[eat;insecteatsawood]。引申为器物久磨将断的样子
蠡,虫啮木中也。——《说文》。段玉裁注:“蠡之言剺也,如刀剺物。”
以追蠡。——《孟子》
②人名、地名用字。如: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蠡县(在河北省中部);蠡湖(在江苏无锡市东南)
范蠡与西施,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根本没交叉的人,却因为乱世而走到一起,他们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
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被誉为商人的鼻祖,一代商圣。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战国时代浙江人。当时浙江孛萝山下有两个村,一为东村,一为西村。村中多数姓“施”,因为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人称“西施”。
传说西施经常与女伴们在浦阳江边浣纱,她那出水芙蓉般的容颜,被水里的鱼儿看到之后,都大为惊艳而沉入江底,因此人云西施有“沉鱼”之美。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越发生了战争,吴王阖闾阵亡,从此两国敌对,长年争战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了替父亲报仇,与越国大战于夫椒(今江苏)。越王勾践大败。身为臣子的范蠡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当了三年奴隶。
三年后,夫差赦免勾践、范蠡回国。勾践想要报仇雪耻,文种献“美人计”,以献美女来消磨夫差的治国意志。野史中说,范蠡跋山涉水,周游全国,只为寻找美人。
最后,范蠡在诸暨苎萝山下的溪畔,遇到正在浣纱的西施,为其国色天姿所倾,两人一见钟情。
但因国家正处危急存亡之秋,也没多余时间谈情说爱,《浣纱记》中载范蠡对西施说:“社稷废兴,全赖此举。若能飘然一往,则国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后会有期,未可知也。若执而不行,则国将遂灭,我身亦旋亡。那时节虽结姻亲,小娘子,我和你必同做沟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欢乎?”
范蠡以救国大业委之西施,西施也被范蠡的爱国热忱感动,虽然两人情投意合,但为社稷安危着想,也只好暂时抛开儿女私情。西施答应范蠡作为“美人计”中里应外合、灭吴救越的重要角色。
当范蠡要把西施带回宫时,他让西施穿上绫罗绸缎,坐上豪华马车,仪态更显出众不凡,好多路人争相围观,欲一睹她的迷人丰采。
范蠡将西施和郑旦等其他美女齐聚一处,请专人进行歌舞、仪态等美姿美仪的训练。公元前490年左右,范蠡忍痛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夫差得知越国要献绝色美女给他,非常高兴,说:“越国贡献美女给我,这就是勾践尽忠于我的证明呀!”
当西施一入吴国宫中,吴王以为仙女下凡。虽有伍子胥在旁边提醒他:“我听说商朝因妲己而亡,周朝因褒姒而亡。只要是美女啊,都是亡国之物,大王您千万不要接受啊!”
可是吴王根本听不进去了。夫差对西施彻底着迷,加上西施婀娜多姿、能歌善舞,更令夫差无法自拔,终日沈迷于西施的美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