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2019年5月12日
11年前的今天
一场里氏8.0级的地震突袭了汶川
巨大的破坏力
将无数鲜活的生命
推向生死边缘
满目疮痍
举国同悲
一声令下
部队紧急开赴灾区
展开救援
他们跋山涉水,昼夜不休
他们争分夺秒,众志成城
与死神赛跑抢回了
一条又一条生命
留下了许多感动
亿万国人的影像
永恒的瞬间
无言的历史
今天军网微信就带你
探寻那些经典照片
背后的故事
……
众志成城托举生命
11年前,军事摄影工作者刘应华这幅名为《众志成城托举生命》的作品,曾占据国内外各大媒体的版面,成为抗震救灾中最具代表性的图片之一。
2008年5月13日清晨,时任航空兵某团指导员的陈进,带领救援先锋队,向距震中仅有10余公里的银厂沟挺进。
行至东林寺,官兵们营救出一位脊背受重伤的妇女,他们从废墟中扒出门板、条木、电线,做成一副简易的担架。
轻轻晃动对于脊柱受伤的人来说都是折磨。头顶有飞石,脚下是沟坎。官兵们在废墟乱木丛中前进,尽全力保持担架平稳。
经过3个小时艰苦跋涉,他们终于来到峭壁前。此时,这里已聚集了近百副担架,还有上千群众。
官兵们拿起铁锹在悬崖上铲出一个个供人站立的小坑。而后他们分成两批,自下而上,在峭壁上依次站立,伸出双手,搭起了“生命的阶梯”。
道路抢通前,官兵们在这条“阶梯”上守了两天两夜。据统计,通过这条“阶梯”转移被困群众8000余人,其中伤员600余人。
空降十五勇士
2008年5月13日凌晨,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受命指挥一支突击队空降震区参加救援。这是空降兵成立以来,首次以空降形式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
当时,地震灾区道路损坏严重,位于震中地带的茂县已成“孤岛”。空降兵成了进入灾区了解灾情的最后希望。
5月13日早上,他们飞赴震区。由于机身结冰,舱门无法打开,飞机在震区上空转了一圈不得不返回成都机场。
指挥部决定由一支小分队使用翼伞先行空降,再引导大规模空降空投。这是一场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三无”空降。
茂县为高山峡谷地形,可供空降的地域十分狭小,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他们要在5000米以上的高度跳伞。对于通常在数百米高空跳伞训练的伞兵来说,这无异于生死“盲跳”。
14日上午,天气好转,一架运输机搭载着伞兵们飞向震中,趁着云层中露出一丝狭小缝隙,李振波、于亚宾、任涛、李玉山、向海波、雷志胜、赵四方、刘志保、赵海东、郭龙帅、李亚军、刘文辉、王磊、王君伟、殷远等15名勇士分两批跃入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