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烛影斧声,是指976年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宋太宗赵光义随即继位之间所发生的谜案,史学界怀疑赵光义杀兄篡位。
具体过程为: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招晋王赵光义秘密议事。
席间有仆人看见宫内烛影摇动,仿佛赵光义离座退避,又过片刻,听到斧子戳地击物的声音。随后,太宗拿着斧子走到屋外雪地,用地敲地,对着太宗大汉“好做!好做”。
随后,他就脱衣服睡觉,鼾声如雷。
当夜,太祖驾崩,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现在基本认为,赵光义篡位害死了哥哥。
之前赵光义找人编造了一个金匮之盟。
所谓金匮之盟就是,在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即太祖即位的第二年,皇太后杜氏临终前,告诫太祖前朝后周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继位的君主过于年幼。若要常保大宋江山,必须要兄终弟及,传位给年长的皇室成员当天子。太祖死后先传其弟光义,再传弟光美(后改名为廷美),等到皇兄的儿子成人,再由皇弟传回给皇兄的儿子,即太祖长子赵德昭。赵普入宫记录遗命,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然而,当时赵匡胤才32岁,身体很健壮,他的儿子也有11岁。
以赵匡胤的年龄,写遗嘱太早了。况且儿子已经不小了,古代男人16岁就算成人可以结婚了。
只要在磨练儿子几年,他就可以继位,有什么必要传给弟弟们?
宋太祖暴毙后,宋太祖的成年儿子赵德昭与赵德芳均无法登基。有意思的是,根据金匮之盟,赵光义将来应该将皇位传给亲弟赵廷美,赵廷美再将皇位传给哥哥赵匡义的儿子。
然而,不久后,赵光义流放亲弟赵廷美至死,逼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自杀,赵德芳也离奇病死。
这种事过于巧合,一般认为就是赵光义下的毒手。而此后的皇帝均是宋太宗的子孙,直至宋孝宗时才回归太祖一脉。
根据烛影斧声来看,可能是赵光义在酒中下毒,毒害了哥哥赵匡胤。
这是出乎赵匡胤预料的,做梦也想不到,他本来应该是让弟弟辅佐自己儿子。
可能是赵匡胤突然感到身体难受,知道毒药发作。
但赵光义既然下毒手,当然是有备而来。
赵匡义恼怒之下,试图挥舞斧头砍死弟弟,但因重病和服毒,已经有心无力。
随后砸雪地,大喊“你做的好事”,就是赵匡胤一种发泄。
随后突然睡着,第二天就死了,应该就是毒药发作致死。
可惜真相究竟是什么已经淹没再历史中,我们看到了结果,欲求真相,只能从历史的碎片中找寻。在赵匡胤去世之前,曾一个月三次去到三弟赵光美的家里。这是极其敏感的政治信号。按古代的皇家制度,皇帝是不能随便到某个大臣的宅第去,那是极大的特殊性荣誉。在《宋史》记载中,赵匡胤到二弟赵光义家中的次数可以用一只手指头数出来:
王性仁孝,尹京十五年,庶务修举。帝数幸其府,恩礼甚厚。
这样做的用意为何?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马上就会明白,这是赵匡胤有意培养三弟,用光美登上政治舞台,用来牵制二弟光义。这时换位思考,赵光义的处境,眼看着赵匡胤的声威更加震古烁今,如果北伐成功,他的功业将直追千古一帝李世民,那赵光义无论如何也无法通过结交官场势力,去颠覆赵匡胤的统治;更何况三弟光美在赵匡胤的刻意栽培下,马上就会在名列场中异军突起;最要命的还是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他们一个二十五岁、一个十七岁,何况德昭是正宗的太子,连皇孙都生出来了,赵匡胤显然要把他们推向政治的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