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国为何会惨败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时间:2020-04-17 17:51:47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甲午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战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制度原因

  战争爆发时,中国依然实行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

  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及以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轰然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被迫签订了近代史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地又赔款,让所谓的“天朝上国”颜面尽失。

  痛定思痛,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其中有一条,就是大力发展海军,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短短几年,中国就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可以说军队实力大增。可是政治制度没有改革,这就是所谓的“中体西用”。可以想见,在封建官僚体制之下,这支装备精良的海军战斗力如何。

  而此时的日本,以“黑船事件”为标志,也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所受的屈辱他们也在承受,可是日本人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明治维新”,走上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样的制度,尽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封建残留比较多,但也比清王朝的腐朽进步了一些。尤其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扩展欲望强烈。

  二、军事原因

  我们要明白的是,双方的海军实力,直到大战爆发前,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质量上看,清朝舰队的装备都不比日本联合舰队差,甚至北洋舰队的实力还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铁甲舰方面的数量比是6:1,清朝优势明显;非铁甲舰方面,8:9,日本稍稍胜出。北洋舰队的主力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各装12英寸大炮4门,装甲厚度达14寸,即便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水平。就火炮而言,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26:11,清朝遥遥领先;就平均船速说,日舰每小时比我舰快1.44节,这也不是什么巨大的差距。

  可以想见,双方还是有一拼的,鹿死谁手还未可知。但如果慈禧太后把修园子的钱拿来支持海军的话,那致远号这样的主力舰至少可以再添七八艘,那胜利的天平就要倾斜过来了。

  所以,军事准备和指挥才是战场上清军失利的主要原因。各级官僚或为自保,或为保存实力,或为逃避责任,层层掣肘,导致战场上处处被动。比如李鸿章的“不可衅自我开”的避战求和态度,注定了战争的失败。

  三、双方的士气

  双方的士气,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这往往又在冥冥之中主宰着一切。

  清朝一方,朝廷正在为慈禧太后准备万寿庆典,力主求和。清军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6天内狂奔500里,经鸭绿江逃回国内,上梁不正下梁歪,可想而知,党派林立的清朝军队士气如何。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先后败于丰岛,黄海,最终困守刘公岛,由于援兵不至,最终被日本联合舰队围歼,全军覆没。尽管有丁汝昌,邓世昌等以身殉国,但也无济于事。

  但反观日本一方,为买一艘主力战舰,天皇和全国上下节衣缩食,同时,采用现代化的军事指挥,再加上当时对“天皇”的崇拜,全军士气高昂,有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气势,所以在战场上处处占据优势。

  当然,还有一些别的因素,比如双方的经济实力对比,国际环境因素等等,但就具体这一场战争而言,我认为清朝在这几个方面失去了先机,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甲午战争对中国到底有多大影响?为什么说他是影响最大的呢?

  首先是中国地位的极具下滑。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洋务运动,器物方面的西化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在中法战争中,中国取得了战斗胜利,让世界为之一惊,对中国刮目相看。左宗棠收复伊犁,威慑了沙皇俄国。开始与外国修改不平等条约,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此时的中国可以说是亚洲第一强国。

标题回顾:甲午战争中国为何会惨败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