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电影在1928年12月—1930年9月拍摄完毕,电影中的纽约已经高度繁华,下图是夏尔洛和卖花姑娘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车辆川流不息,地面和路旁的台阶整洁干净。
本片中的卖花姑娘是个穷人,和奶奶相依为命,但是在电影中她们家也是有一部留声机的,这个细节让我很感兴趣。
实际上,1930年代的美国已经高度发展,下图是摄影师BereniceAbbott在1940年完成的由302张摄影作品组成的《改变纽约》,拍摄的1930年代的美国纽约,可以看出纽约曼哈顿的天际线已经完成。
下图的英文可以看出这是个灰狗巴士总站,灰狗是巴士公司的名字。
大约90年前,1930年代的德国和美国,其核心区域的繁华程度和市民的生活水平和方式与今天其实已经没有太大的震撼代差。
如果一个当时的德国人或者美国人穿越到2020年的世界,
他能感受到的最大震撼的日常用品是互联网和计算机,因为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其他我们现在认为的现代生活用品,在二战前的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人的生活中都已经有了,例如电梯,电灯,电影院,汽车,公路,铁路,火车,沙发,电话,地铁,塑料,啤酒,咖啡,电力,工程机械,无线电报,轮船,摩天大楼,钢琴,报纸,泳衣,动物园,公园,草坪,报纸在当时都已经司空见惯。
只是形态有了变化,
例如电影就是活动的影像,后来二战后有了晶体管电视,再后来是液晶显示,后来是OLED面板显示,只是活动影像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前的电影幕布投影的方式。
再比如电话从当年的座机变成了现在的无线通信的手机,不过也并不难理解,无非是固定变成了移动。
只有电脑和互联网,对于1930年代的德国和美国人来说理解稍微有点困难。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欧美在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而电力,钢铁,汽车,公路,电话,地铁,工程机械,无线电报,摩天大楼,报纸等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
像报纸开始大规模普及,背后是因为印刷技术进步,打印机和印刷机械大规模出现了,彻底摆脱了人工书写的方式。
在电影《兵临城下》里面,就出现了苏联工人使用印刷机大量印刷带有狙击英雄瓦西里的照片的报纸的镜头,可见机器的出现和普及,才有了报纸的大规模发行。
科技的巨大发展迅速的反应到了产业上面,而最终体现到了人民生活水平上,正如上面柏林的女孩在万湖游玩时手里拿的喝水纸杯,这足可说明造纸工业的大发展,以至于成本已经低到普通人可以大规模使用。
没有科技的发展,就不会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我有写越南修建高铁的例子,
越南政府在2006年首次提出修建高铁,当年越南政府总理阮晋勇访问日本后,越日政府共同签署了一份关于越南高铁和北南高速公路工程的谅解备忘录。
而在四年后,越南国会在2010年6月19日否决了政府提出的高铁计划,
其原因就是因为越南自己没有掌握高铁技术,导致只能从国外进口,其估算的南北高铁投资的每公里成本比中国的京沪高铁高出了几乎50%。
到了2019年春季越南的交通运输部再次提出讨论350公里高铁计划,
进入2019年7月之后,计划投资部公开表示反对该方案。主要就是因为投资成本太高,
如果将设计速度从时速350公里降至200公里,成本可减少一半至2.9万亿日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