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州钓鱼城是一个很奇特的地方,虽然地方不大,也不起眼,但是位于嘉陵江边的山崖上。以现代的军事科技,钓鱼城根本算不上军事要塞。但是在700多年前,这里曾经震惊世界。
不可一世,纵横天下的蒙古大军,就在这小小的城堡前,苦苦耗了30年,未能越雷池一步。嚣张不已,顽强固执的蒙哥大汗也战死在了这里。因为蒙古大汗的死,导致蒙古各王为争夺汗位放弃了继续征伐天下的步伐,收缩军队回去搞政治斗争了。要说一个小小的钓鱼城改变了世界形势,延缓了宋朝灭亡,一点也不夸张。
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在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的派遣下,甘闰在合州东十里的钓鱼山上筑寨,这就是钓鱼城的雏形。淳祐三年(1243),冉琎﹑冉璞兄弟(今贵州遵义市绥阳县人,是同父异母兄弟)献策四川制置使余玠,将合州(今合川区)迁于钓鱼山依山建城,加固城池,原来的钓鱼山正式城市化。冉氏兄弟认为,“积蓄粮草固守,可抵十万大军,如是,西蜀可保”。
余玠同意了该方案并向朝廷奏报获准,封冉琎为承事郎、权遣合州,冉璞为承办郎、权通判州事,由他们二人筑城迁址,在此驻以重兵,控扼嘉陵江要冲。余玠坚守钓鱼城近十年,宝祐元年(1253)被朝廷猜忌要调走,含恨而亡。冉氏兄弟也因此失势,去职还乡,当年冉琎因病身亡。
扩建以后,钓鱼城成为合州行政中心,分内城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坚不可摧。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规模相当大。其实当时在川东与川北多山的地区,并非只有一个钓鱼城,还有如云顶城、运山城、大获城、得汉城、白帝城、青居城及苦竹隘等,当时通称为四川“八柱”。
宝祐二年(1254)名将孟珙的手下王坚任合州守将,在余玠病故后,镇守荆州的孟珙从京湖制置使司调拨六千精兵和十万石粮食入蜀支援,派去的主将就是王坚。王坚和副将张钰在余玠的基础上再次大规模扩建设防。陕南﹑川北民众纷纷迁来,形成军民达数十万的重镇。
当时的钓鱼城的情况,已经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钓鱼城景区的情况,现在的钓鱼城在山上,面积约为2.3平方公里,根本不可能供那么多人生活,也无法固守那么多年。当时的钓鱼城的格局,跟我们在水浒传中看到的水泊梁山差不多了,城外有城,寨外有寨,城寨互通联防。要知道,蒙古大军围城攻城时间长达三十多年,要守住钓鱼城,首先还不在于军队有多能打,而在于粮食、水源能不能支撑的下去。
1258年秋(宋理宗宝祐六年),蒙哥大汗率军四万从六盘山出发南下。蒙哥经陕西入川,加上在蜀中的蒙军及从各地征调来的部队,号称十万,相继攻克剑门的苦竹隘、长宁山城(今四川宜宾市长宁县)、蓬州运山城(今四川南充市蓬安县)、阆州大获城(今四川阆中市)、广安大良城等,进抵武胜山(今四川广安市武胜县城附近),快速逼近合州。
蒙哥的计划是速战速决,快速平定南宋。但是,蒙古军经过一番试探和勘察,已经有人发觉钓鱼城不好攻取,术速忽里就建议蒙哥避开这里,迂回夔州(今重庆奉节)直接东下。但蒙哥自视出动这么大阵势,兵力众多,不相信一座山城能够阻挡蒙军铁骑,坚持攻下钓鱼城,打破宋人顽强固守、对抗到底的信念。
从二月起,虽然在蒙哥亲自督战下,蒙古军队舍生忘死的进行攻打,也攻克了一些地方,但是遇上大雨,一下就是二十多天,攻克的地方又被王坚率军夺回。宋理宗闻讯下诏嘉奖,鼓励合州军民,蒙古军队的第一阶段强攻以失败而告终。
蒙哥虽然又组织了几次强攻并打败了从重庆率军朔江而上的吕文德援军,但是依然没有任何进展,而且守城将令王坚不但死守,多次劝降的人都被他杀死,还搞夜袭。北方的蒙古人受不了南方的湿热暑气,大量人员生病,攻城中,蒙哥也被飞石击中受伤,不久后因伤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