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他留给后人财富主要是思想上的,我认为主要有这四个方面:
“仁”的思想;
教育理念;
历史文化;
文化信仰,铸民族脊梁;
仁
“仁”的思想是孔子提出来的儒家核心思想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论是政治上的“仁政”,还是个人修养上的“仁义”,都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
“仁”就是爱人,是天地间的大道,是圣人德行。
孔子的学生颜回曾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
“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要从克制自己开始,让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而且提出“仁”要靠自己来修养。孔子大力推广“仁”的思想,后来慢慢发展成古人的一种道德标准,形成一个哲学理念。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还有很多:
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这些都是重要的思想文化财富。
孔子提出“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其中包含的宽恕,包容,也成为中国人几千年的行为指南。
教育理念
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据传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对弟子们因材施教,培养了许多人才。曾子,颜回为孔庙四配,有圣人之称;宰我子贡善于言谈;冉有子路长于政事;子游子夏精通文学;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等人则品行高尚,皆为后世尊崇的圣贤。
他的很多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流传至今,指导一代又一代人。
“有教无类”,主张受教育应该一视同仁,不分贵贱。打破当时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的陈旧观念,推动了文化普及和文明发展。
孔子还有很多关于教育学习的至理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都是常被引用和推广的学习方法。
历史文化
孔子著《春秋》,编《诗经》,保留了先秦重要文化作品和众多历史史料,为后世研究先秦历史,传承中华文化做出突出贡献。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结合历史事实,用鲁国国君年号编著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前后两百多年的重要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而《诗经》也是孔子根据当时周朝各国流传的诗歌礼乐,挑选出来300多篇优秀作品整理而成。既有反映国家礼仪祭祀的颂,也有反映民众生活的风,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书在那个时候是很少的,孔子编著的这些书保留了中华文化精髓,都是民族遗产啊。这两部书后来也作为儒家必读经典,传诵数千年。
文化信仰,铸民族脊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成为统治阶级认定的官方思想,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官方认可的“圣人”,其思想学说被所有读书人学习、研究数千年,成为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心灵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