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要纠正一下:
首先,南宋抵抗蒙古不是50年,而是45年,从1234年“端平入洛”到1279年“崖山悲歌”;
其次,南宋也不是独抗蒙古,蒙古在进攻南宋时,还于1236年至1241年发动第二次西征,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震惊欧洲;于1247年通过“凉州会盟”降服吐蕃;于1254年消灭大理;于1252年至1260年发动第三次西征,征服西亚大部,兵锋直指埃及。虽然南宋很一直坚持被动挨打,但是蒙古一直很忙。
不过虽然蒙古不是单打南宋,而且战争也没有超过50年,但是南宋的确创造了很多奇迹。比如坚持时间最长,取得的成就最大。这对于一个以“弱”著称的王朝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迹。
那么,为什么南宋能够坚持这么长时间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南宋有区位优势
某种程度上说,若南宋处在中亚或者东欧的位置,那么南宋或许早已经成蒙古铁蹄下的亡魂了。
蒙古大军之所以能够一路向西横扫,根源在于纬度的高度相似令他们更加适应,再加上横贯亚欧大陆的草原带地形相对平坦,更有利于蒙古骑兵的集团冲锋。所以,这也决定了蒙古东西向的扩张成绩要远高于南北。
当然,若南宋处于金国或西夏的位置上,那大概率也会被蒙古拿下攻陷的,除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平原地势相对平坦,有利于蒙古骑兵的机动。
所以,相比之下,南宋的区位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首先,南宋所在的南方地区气候潮湿、河网密布,蒙古骑兵难以驰骋。再加上南宋战略大师孟拱早先自北而南设置了三道国土防御线,对蒙古借道青藏高原的战略大迂回有了准确的预判和防范,而后王坚又在四川盆地构建了固若金汤的山城防御体系,尤其是钓鱼城,这使南宋在面对蒙古时更加得心应手。
其次,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彼时的南宋经济强大且人口众多。更难能可贵的是,宋朝商品经济一向发达,其对外贸易带来的丰厚收益是南宋军费充足的重要保证。
最后,南宋统治者意志坚定,毕竟西夏和金国覆灭的悲剧摆在眼前,南宋终于意识到了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所以,在抗击蒙古南侵问题上,南宋上下基本能够做到同仇敌忾,加上南宋统治者尚得民心,这是南宋能够顽强坚持45年的重要保证。
2、蒙古未从一而终
从1206年成吉思汗称汗并建立大蒙古国开始,蒙古就基本没怎么消停过,成吉思汗更是带头西征花剌子模,掀开了蒙古三次风卷残云的西征序幕。
相比于西征欧洲的大气磅礴,进攻南宋似乎显得不值一提。这表现在从1234年端平入洛爆发冲突到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两国前后共进行了三次战争。
虽然每次宋蒙战争规模很大、战况更是相当惨烈,尤其是1259年第二次宋蒙战争中连蒙哥都折鞭钓鱼城了。但应该说,宋蒙战争的频率还是不够高,尤其是相比于对西夏和金国战争。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尴尬的情况,除蒙古忙着西征的因素,蒙古内部的改弦更张也是重要原因。
虽然成吉思汗戎马一生,除建立了空前强大的草原帝国,更留下了一堆精明强干的儿子,但成吉思汗依然没有逃出“幼子守灶”的蒙古传统。
为了家族和谐,更为了汗国大业,成吉思汗选择将大汗之位交给三子窝阔台,幼子托雷监国,掌握着汗国的军政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