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来十分搞笑,慈禧太后竟然死于腹泻,也就是拉肚子去世的。一代妖后死于拉稀,这恐怕也是对慈禧这个专权乱政,祸国殃民的女人最大的讽刺吧。
当然慈禧太后死于腹泻并不是阁主在这里胡说八道,而是史料记载慈禧太后本来就患有慢性腹泻的病,后来慈禧因为这个病加重,身体吃不消就一命呜呼了。
原来慈禧太后平日里就患有肠胃之病,但她的身体素质很好,还有就是皇宫内的饮食还有医疗条件都非常好,慈禧太后的肠胃病并没有影响到她执掌朝政,独断专行,也不妨碍她继续住持清朝的政务活动。
《慈禧外纪》:“虽以七十之高年,而毫不呈衰状者也。然此外亦无大病,精神仍好,言语如昔,仍每日勤劳国政。”
但是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六月开始,慈禧的身体突然不适,其肠胃病严重了,但是这并没有妨碍慈禧专权弄政。到了这年九月,慈禧的肠胃病开始出现了腹泻的情况。以后腹泻病久治不愈,且愈发严重,实则变成了痢疾,对慈禧的身体消耗很大,慢慢变得虚弱起来。
当然慈禧享受的生活条件,还有医疗条件都是非常好的。所以她的虽然患有腹泻的病,还能安安稳稳地过完自己的七十四岁大寿。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也就是1908年11月3日,这一天是慈禧七十四岁大寿。慈禧在白天参加朝廷为她举行的祝寿庆典,晚上慈禧又兴致勃勃地出席在西苑颐年殿的演戏祝贺。
但是贺寿庆典之后,慈禧的身体就大不如前了,因为慈禧在这几天高强度的活动,再加上她本来就是老年人,所以身体有些吃不消,还有就是慈禧又吃了些不易消化的乳酪果饼,腹泻又加剧了。
十月十四日,慈禧的病情明显加剧。由名医吕用宾入诊用药。据清朝宫廷史料《内起居注》记载,自十月十六至十九日,慈禧没有参与政务活动,这说明慈禧病情加重了。
慈禧太后病情加重的事情,在皇宫内外已经传遍了,连幽禁深宫的光绪帝也知道了慈禧太后生命垂危,据说他得知消息,面露喜色。结果这件事被李莲英告知慈禧太后,“帝闻太后病,有喜色”。慈禧太后听完大怒,说了一句:“我不能先尔死”。
慈禧太后感觉自己生命垂危,命不久矣,于是她觉得应该考虑立嗣问题了。在此之前,慈禧派庆亲王奕劻到东陵恭送佛像,因喇嘛说佛像放在东陵可以驱邪,为太后治病。同时,庆亲王亦可顺道视察东陵工程进展情况。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立嗣问题上避开奕劻。之后慈禧强打起精神来,秘密召见军机大臣世续和张之洞,征询为光绪帝立嗣的意见。
慈禧询问为光绪帝立嗣,谁更合适。世续、张之洞心中暗道,如果再立一个小孩子,又会造成另一个皇太后垂帘,对于清朝的这个烂摊子,这样的做法于国不利。
于是,他们推荐醇亲王奕譞之子,时年二十五岁而且也是军机大臣的载沣。张之洞和世续的理由是“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
其实,对于立嗣慈禧早就心中有数,只是要考虑一下大臣的意见罢了。原来慈禧的意见是,任命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沣为监国摄政王,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皇嗣子。
慈禧悲悲切切地答道:“你说得很好。但是,不为穆宗(同治帝)立后,终无以对死者。今立溥仪,仍令载沣主持国政,是公义私情两方面都没有遗憾了。”慈禧综合了他们的建议,和盘端出了自己的看法。即立载沣之子溥仪为嗣,由载沣主政。
张之洞反应敏锐,知道慈禧定下的事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不如顺着好,他极为赞同慈禧的提议。慈禧虚心求教:“古代有成例吗?”
张之洞毕竟胸中有数,顺利答道:“前明有监国之号,国初有摄政王之名,皆可援以为例。”慈禧很快做出决策,果断地说:“好,可以两用。”即监国和摄政两用,载沣可任命为监国摄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