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战期间其实也有不少轮式装甲车,但作战能力比较差。
以苏军的装甲汽车为例,基本只能沿着公路行驶。
而苏联的公路很烂,大部分是土路,一旦遭遇阴雨和大雪,公路上就寸步难行。
所以,轮式装甲车在苏联这种复杂地形几乎吃不开,战斗力有限。
然而,二战以后却发生很大变化。
其一,全世界交通网大大提升质量。
以中国为例,基本所有城市之间都有公路网。沿着公路可以通往全国各地。
其二,轮式车辆技术有很大提高。
对于轮式装甲车,全世界的军队最头疼的就是轮胎的防弹问题。
以往的橡胶轮胎没有防弹能力。
轮胎被子弹击穿,车子就瘫了成为活靶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发了很多技术,我国也有5种成熟技术。
国际标准,防弹轮胎中弹(一半数量的轮胎)需要保持时速50公里行驶1个小时。
1个小时的高速行驶,能够让车辆脱离危险的战场进行维修区。
可惜,叙利亚、乌克兰的惨烈战斗高速我们,这个标准偏低。
在城镇战中,考虑复杂地形的影响,行驶1个小时未必能够脱离敌人打击。
陷入战场的轮式车辆,如果不能移动就极为危险。
所以,车辆必须以更高的速度脱离战斗,还需要能够更长期行驶。
我国目前的轮式车辆,在试验场可以保持80公里时速行驶1个小时以上,大大超过了国际标准。
正常来说,80公里时速和100多公里的行程才足够安全,基本能够脱离危险区。
其实,今天轮式车辆还有优秀的越野能力,同履带式车辆的差距越来越小。
而且轮式车辆造价低,维护简单,使用成本低,本质上就是一辆重型车辆,也能够快速反应。
在低强度作战中,轮式车辆比履带车辆还有用。
即便是大规模高强度作战,轮式车辆也能够应付履带车辆的大部分作战地区。
所以,轮式车辆逐步成为战场的主角。
轮式底盘的装甲车在近些年来的发展势头要比履带式底盘的装甲车好,尤其是它所具有的快速反应能力尤其受到人们的喜爱。对于轮式装甲车的动力系统所在位置,一般有三种,即车体尾部、中部、前部。
一、发动机在车体尾部
在二战中后期的轮式装甲车,几乎都是发动机后置的,如英国戴姆勒公司的4×4侦察车、美国的T17猎鹿犬4×4装甲车,以及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的AnsaldoAB41装甲车等。
此外,现代配有火力强大炮塔的专用侦察装甲车上,如法国的AMX-10RC装甲侦察车,南非的“大山猫”装甲侦察车等,也是采用了发动机后置方案。这些装甲车都是为侦察和深入敌后搜捕行动而设计的,可以载员3-4人。得益于发动机的后置设计,这类装甲车能将炮塔安装在车体的最前端。
二、发动机在车体中部
在上世纪60年代,在轮式装甲车的设计中,设计师提出了具有后门设计的轮式装甲车设计方案,并在当时被广泛采用。这样,发动机就不能再放置在车体尾部,这样发动机便被放置在车体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