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甲掷弹兵师下辖师部和师部连、2个装掷旅,1个装甲旅,1个装甲猎兵营、1个装甲工兵营、1个装甲防空营、1个装甲炮兵团、1个装甲通信营、1个卫生营、1个轻型野战维修连、1个军需连、1个宪兵连、1个装甲侦察营、1个师乐队。
装甲旅下辖旅部和旅部连、2个装甲营、1个装甲掷弹兵营、1个装甲炮兵营、1个支援营、1个装甲侦察连、1个装甲工兵连、1个装甲防空连。
装甲掷弹兵旅下辖旅部和旅部连、1个装甲营、2个装甲掷弹兵营(装输)、1个装甲掷弹兵营(卡车)、1个炮兵营、1个支援营、1个装甲侦察连、1个装甲工兵连、1个装甲防空连、1个装甲猎兵连。
装甲营下辖3个17车中型坦克连,加上营部直属3辆总计54辆坦克。
装甲掷弹兵营(HS.30)下辖营部和直属连、3个装掷连(每个辖装输16、轻机枪12、重机枪12、无坐力炮3)、重型连(120迫6)。可见营的数量大幅增加(从4个增加到10-11个)的同时,营的规模也下降了。
装甲猎兵连内混编火炮坦克歼击车和导弹坦克歼击车
60年代中期联邦国防军开始引入M48中型坦克和M113装甲输送车,生产“豹1”主战坦克。M113(西德称MTW)主要替代装备卡车的装甲掷弹兵营。装甲掷弹兵营(MTW)下辖营部和直属连、3个装掷连(每个辖装输13、轻机枪12、重机枪12、无坐力炮3)、重型连(120迫6)。
到1965年为止,西德陆军员额扩展到30.5万人。
1969年西德组建本土防卫军司令部。组建了3个本土司令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北方、南方),5个防卫指挥部(WBK)和总计29个防区指挥部(VBK)。战时本土防卫军会是唯一听从西德政府指挥的武装力量(联邦国防军陆海空三军指挥权都会收归北约),原则上一个WBK可以组建一个师,一个VBK可组建一个旅。
1970年,为了应对北约的灵活反应战略,西德开始实施陆军第三期编制表。
将第2和第4装甲掷弹兵师改编为第2、第4猎兵师,降低了这两支部队中坦克和机械化装甲掷弹兵的比例,以节约成本。同时编组了直属于第一、第二军的第100、200装甲旅。然而这两个旅的运转并不顺利,到1975年又补入欠编旅的师。这样一来剩下3个欠编的旅被补齐,陆军现在拥有36个旅。军编入陆航指挥部。
到1975年年底,陆军共编有4个装甲师、4个装甲掷弹兵师、2个猎兵师、1个空降师、1个山地师,16个装甲旅、11个装掷旅、4个猎兵旅、3个伞兵旅和2个山地旅。
到1975年为止,西德联邦国防军基本作战序列为:
第一军(北部)第1装甲师第3装甲师第11装甲掷弹兵师第二军(南部)第4猎兵师第10装甲掷弹兵师第12装甲师第1山地师(=第8师)第1空降师第三军(中部)第2猎兵师第5装甲师第7装甲掷弹兵师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和日德兰地面部队指挥部第6装甲掷弹兵师
HS.30在70年代中期逐渐被“黄鼠狼”步兵战车替代。M48逐渐被豹1替代。
“黄鼠狼”I步兵战车是北约非常成功的型号
装甲师、装掷师、装甲旅、装掷旅、装甲营、装掷营(MTW)、装掷营(HS.30/黄鼠狼)编制变化不大。
猎兵师下辖师部和师部连、2个猎兵旅,1个装甲旅,1个装甲猎兵营、1个装甲工兵营、1个装甲防空营、1个装甲炮兵团、1个反坦克炮兵营、1个装甲通信营、1个卫生营、1个轻型野战维修连、1个军需连、1个宪兵连、1个装甲侦察营、1个师乐队。
猎兵旅下辖旅部和旅部连、3个猎兵营、1个装甲营、1个装甲炮兵营、1个侦察连、1个工兵连、1个维修连、1个补给连。
猎兵营下辖营部和营部连、3个猎兵连、1个重型连。
猎兵旅装甲营下辖营部和营部连、2个连火炮坦克歼击车、1个连导弹坦克歼击车。
乡土防卫军组建了一大批经短暂动员即可投入战斗的乡土防卫旅/团。
1980年,进行陆军第四期编制表改编。1981年末改编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