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自特设宙斯盾舰XX丸来辣!请多关照!”(帧察原创搞事,注意我们使用了自卫队旗而非海上自卫队自卫舰旗)
▲虽然“陆海一心”的可能性不大,但海自确实是缺人;2019年就有报道,海自已经考虑将南极科考船“白濑”(因经常向日本民众开放参观,人气颇高)移交民间,以减轻人事压力
回到19日披露的这个方案,相比于“浮动平台”方案,首先是减少了全系统的防卫风险——导弹发射装置在改装后的海自舰艇上,雷达则部署在原“陆基宙斯盾”位置;其次也能让“陆基宙斯盾”选址相关的一堆费用不算白花,保留了雷达具备理论上24小时开机值班能力,同时减少因天气、海况等自然因素对工作影响等部分优点。
▲为了发射07式火箭助飞鱼雷(该弹和标准-3长度相同,均为6.55米),秋月型(首舰除外)和朝日型通用驱逐舰都使用了“打击型”MK41垂发,理论上具备把标准-3塞进去的能力
虽说通过远程协作方式实现反导拦截听着有点不靠谱,但随着近年来,海自最新的摩耶型驱逐舰上装备了AN/USG-2B型CEC数据链系统,空自支持CEC的E-2D预警机也已经交付到位,理论上来说,这种基于CEC的反导拦截作战体制,还是能够行得通的。
▲摩耶型首舰“摩耶”上AN/USG-2B数据链系统的四面PAAA固态天线
▲日本已经接收最新的E-2D预警机,注意其机腹正下方凸出的CEC数据链天线
但同样有人提出,这种“雷达-导弹分开”的部署方式,相比于原有的“陆基宙斯盾”以及新建“宙斯盾”舰,涉及的单位和人员将更加广泛,单次反导任务即涉及海自舰艇、陆自雷达站操作人员以及可能用于数据中继的空自预警机,环节过于复杂;而且一旦遭受电磁干扰,如何防止数据中继条件下的系统效能下降乃至拦截失败,也是一件亟需考虑的问题。
▲这些任务繁忙的“新世代通用驱逐舰”,也需要额外进行数据链、照射装置等设备的加改装才能完成任务;如果动用较老的高波型通用驱逐舰,改装幅度只会更大
总之,在“陆上宙斯盾”项目取消之后,日本方面表现出的补救态度不可谓不积极,几乎每一到两周就会提出一个新的替代方案,这首先体现出的自然是“虽然放弃了原定计划,但日本仍然重视美日同盟下的反导事务,永远是美国的可靠盟友”这么个积极态度。
其次,在日本国内媒体长期渲染“导弹威胁”的环境下,已经有大量民众真就对这事儿担忧的不得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方面还得需要在取消“陆上宙斯盾”之后,通过“认真讨论”一个个方案,让这些民众相信日本受到了保卫。最后,这三个细节迥异的替代方案的先后抛出,也有着政府向国内防务企业吹风,期待其利用技术实力进一步完善可行方案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