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年60的易纲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视觉中国资料
谁将接棒年满70岁的周小川,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第12任行长?牵动市场神经的这一答案在3月19日上午正式揭晓: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名易纲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中国金融系统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对易纲已经相当熟谙:学而优则仕的他在央行服役超过20年,近年来在“8·11”汇改等关键时点频繁亮相,向市场传达央行的态度、释疑政策;作为央行系统内第一个海龟官员,易纲过去近十年陪同周小川多次亮相国际舞台,在IMF与世行年会、G20央行行长与财长会议等场合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在正式接棒前,易纲已经负责央行各项工作,主管货币政策、国际业务。在此之前,易纲以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身份配合周小川,几乎参与了过去十余年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事件: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到推进并收官利率市场化,再到力促人民币成功加入SDR货币篮子。
相差十岁的易纲与周小川,身上有着众多相似的标签:都拥有博士学位,被视作央行学者型官员的典型代表,著作颇多;拥有良好的国际沟通能力和视野,因此,易纲的接任被市场视为中国金融改革将无缝延续的最佳注解。
易纲将执掌的是“将在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的中央银行:在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央行将重新统领拟订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并履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此前,负责统筹金融发展和监管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已将办公室设在了央行。
搞经济研究与“一个反差”有关
生于1958年的易纲,毕业于北京第162中学,上高中时曾写过插队题材小说的他,在高中毕业后赶上了上山下乡的尾巴,在北京市顺义县高丽营公社西王路大队开始了插队生活。
1978年,20岁的易纲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
“本想考理科数学系,后来觉得时间太紧,没有时间复习物理和化学了,所以选择了报考文科。我的第一选择是政法(后来的法律系),因为听说需要政审,就改报经济学了。”2012年4月作为北大经济系77级一员的易纲在回忆时称,“恢复的高考改变了我的一生”。
1980年,易纲被公派出国,随后的六年左右时间,易纲分别在美国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易纲先后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担任助教、副教授,并在1992年获得终身教职。
这段留学经历和后来易纲从事经济研究和货币政策密不可分。
易纲在2012年做客金融博物馆读书会时曾回忆,1986年自己当助理教授的税前月薪是几千美金,只有两天有课,而自己妈妈一个小学校长,工资只有99元人民币:“在我心里她是一个全能的人,能力比我要强多了,她管一个学校,管几十个老师,我在想为什么中美劳动生产率差距这么大?原因何在?我后来搞经济研究和货币政策,实际上跟我的经历,以及这个反差和我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1994年,易纲选择回国并回到母校,与林毅夫等发起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这一举动源于1993年夏天,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留英经济学会和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举行了一场名为“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理论实践研讨会”,同为北大校友的林毅夫、易纲,以及张维迎商量回国搞一个集科研、教学等为一体的实体机构,这便有了后来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