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还能写出这么多文章?易纲在自己的第二部论文集《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的序言中给出了答案,不同于其第一本论文集《中国的货币化进程》,该书收录的是易纲任职央行期间在2003-2009年期间写的主要论文。
“原因很简单,是有感而发、有话要说。现在的出版物是太多了,信息量在爆炸式增长,可以说是好的东西不多,一般的、东拼西凑的、差的东西不少。”易纲在序言中写道:“虽然我对目前出版物垃圾横流的现状忧虑,但我还是相信市场有其甄别的办法,还是相信市场经济吧。”
下面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易纲的个人履历。
1、1978年到1980年,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
2、1980年到1986年,分别在美国的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以及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
3、1986年到1994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经济系担任了助教副教授,其中在1992年获得了终身教职。
4、1994年回国,与林毅夫发起组建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担任了教授副主任和博士生导师。
5、1997年到2002年,担任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6、2002年到2003年,担任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以及货币政策司副司长。
7、2003年,担任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
8、2004年7月份,担任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及党委委员,并且在2006年9月份到2007年10月份,兼任了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门党委书记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主任。
9、在2007年12月份,担任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以及党委委员。
10、2016年3月份担任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和副行长。
易纲上任后面临哪些挑战?1、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在央行工作逾二十载,易纲对央行的使命和挑战最熟悉不过,由他“接棒”周小川,可谓是无缝交接。不过,年过60的易纲,在未来5年所要面对的中国央行,仍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打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攻坚战。去年成立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简称“金稳会”),强化了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金稳会的办公室设在央行,也说明未来央行在金融监管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金稳会成立的首要任务就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落脚到央行,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是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宏观调控手段。易纲去年曾在“十九大”期间表示,建立双支柱调控框架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是保持币值稳定,二是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中国较早探索和实践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积极稳妥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另一方面着力建立金融宏观审慎框架。宏观审慎框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其核心内容是以资本金约束金融机构的经营扩张,要求金融机构“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目前纳入MPA季度考核的只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但一央行内部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未来会适时将券商、基金、保险、甚至是大型互联网金融机构纳入MPA考核范围内,强化资本约束。除了MPA考核外,未来央行还将统领对资管业务和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而实现这些监管的基础,都是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之上。央行副行长陈雨露此前就表示,金融业综合统计旨在实现对所有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的全流程、全链条动态统计监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金融业资产负债表和金融资金流量统计;货币信贷统计和分业机构监管统计;服务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统计,包括交叉性金融产品统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计、金融控股公司统计、互联网金融统计等。2、货币政策调控的新考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是各国央行的法定职责。也因此,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货币政策调控也成为考验各国央行的永恒挑战。易纲在今年年初执笔的《货币政策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就坦言,“从国际上看,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将进一步趋向正常化,全球利率中枢可能会有所上行。来自外部的不确定变化也可能向国内经济金融领域传导,全球经济复苏和大宗商品价格回暖还可能给国内物价形成一些压力。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取向变化也会对我们的政策空间形成一定挤压,增大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从国内看,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债务和杠杆水平还处在高位,资产泡沫’堰塞湖’的警报尚不能完全解除,金融乱象仍然存在,金融监管构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易纲对于今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开出了四个“药方”:一是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不能依靠货币信贷的“大水漫灌”来拉动经济增长,央行要根据调控需要和流动性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增强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二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探索将影子银行、房地产金融、互联网金融等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同业存单、绿色信贷业绩考核纳入MPA考核,优化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对资本流动进行逆周期调节。三是适当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继续运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再贴现、PSL等工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再贷款支持力度。四是继续稳妥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央行将按照“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探索和完善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进一步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传导。3、人民币国际化路漫漫人民币国际化是周小川的未竟之命,也是易纲在任内需要继续主推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在推动人民币汇改的议题上,易纲的态度始终如一——“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经济金融体系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不断增强,央行也已退出外汇市场的常态化干预,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人民币汇率实现清洁浮动只差“临门一脚”,易纲在担任央行行长任内,有望实现十余年漫漫汇改路的终极目标。不过,正如前国家外汇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所说,从外汇角度讲,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除了大家一般关注的改进汇率调控,优化中间价报价机制,扩大汇率波幅,增加汇率弹性外,还应该包括发展外汇市场、放松外汇管制的内容。只有不断完善外汇市场体制机制,减少外汇管制,通过增加不同风险偏好的外汇交易主体、放松交易的实需限制、丰富外汇交易产品等,才能够真正释放市场活力,确立市场机构在外汇交易、价格发现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搞活外汇市场,继续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易纲要走的路还有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