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袁隆平已经不再是中国的袁隆平,他更属于世界,属于整个人类。袁隆平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指导推广杂交水稻,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300多名技术骨干。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还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闪烁翱翔。儿时的梦想已经实现,这个不知疲惫的追梦人又有了新的梦想,他希望有一天到了秋收时节,水稻能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谷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能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禾下乘凉梦”。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因为这粒种子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因为梦想的力量使这粒种子在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它以惊人的生命力,奋力破土而出。这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小小的种子迸射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给了它无限的养料,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中,这粒改变世界的种子还在欣欣的生长着,那些禾下的梦想,那些远离饥饿的愿望,也将随着种子的茁壮生长而付诸现实。
袁隆平养活一亿人
一个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
一个多养活了一亿人的“英雄”
一个富敌盖茨的本分“农民”
一个身体健康、平易近人的老人
2004年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收获的季节,他收获了一大堆烫手的国际大奖:以色列政府颁发的“沃尔夫奖”,泰国公主诗琳通颁发的“金镰刀奖”,以及世界粮食基金会颁发的
袁隆平事迹袁隆平事迹
本年度“世界粮食奖”。(]
2005年1月7日,袁隆平,代表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湖南省红十字会向印度洋地震、海啸灾区捐款10万元。袁隆平院士表示,他将尽最大努力向东南亚推广种植杂交水稻,提高受灾地区粮食产量,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
1月8日,2004湖南“十大新闻、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揭晓,袁隆平获十大新闻人物榜首。他是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联合国首席农业顾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七十四岁的袁隆平,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然而至今,他仍然保持着一个农民的本色,他每天至少去一次农田,几十年来,除了多一些皱纹,整个人没变过。
联合国认定他多养活了
中国一亿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比传统品种亩产量大幅提升,联合国认定他以此多养活了中国一亿人口。
中国十三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仍然是立国之本,甚至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粮食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干什么都不能没饭吃。”袁隆平说。
现在的都市人,对“没饭吃”没有太多的切身体会。但袁隆平之所以立志于解决吃饭问题,正是因为他“在路边、桥底亲眼看见五个饿殍”。
“196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闹饥荒,湖南人都在过苦日子。那个时候真是苦啊,没饭吃。我当时30岁,饿得没办法,吃双蒸饭,就是把煮好的饭再加水蒸一次,看起来多了好多,其实是多了空气和水,放下碗就饿了。我本来身体很好的,天天游泳,那个时候哪还游得动啊!那三年,全国至少饿死了三千万人口。”
那段苦日子让袁隆平刻骨铭心,至今仍然心悸。“我们搞农业的,看到那种情景,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多种粮食。”但中国的耕地面积本来就不多,提高单产量是惟一出路,从此杂交水稻成为他毕生的事业。
水稻是这样种出来的
袁隆平在三亚的水稻基地是抗战时期日本人修的火车站,但从来没有通过火车,已经废弃多年,因为便宜,被初来三亚的袁隆平租下来,一直到1984年才迁走。
袁隆平的太太回忆说:“那时候我去看他们,好苦啊!天气热,不像现在有空调,自己种菜、养猪、做饭、砍柴,跟农民一样。”
袁隆平和他的同伴在这里过自给自足的农民生活,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和蔬菜,如果想吃肉,还得自己养猪。最辛苦的是到山上去砍柴,跑几十里山路到山上,然后再背回来。“我们轮流烧火做饭,有一次柴火有点湿,根本点不燃,把灶膛塞得满满的,拿个吹火筒拚命吹,吹得满脸墨黑,怎么吹也吹不燃,那个时候我们身体好,也不怕吃苦,现在想起来很好玩。”袁隆平重回故地,兴奋地开始怀旧,一个接一个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