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主”为何在疫情过程中没有起到想象中的作用?

时间:2020-05-13 16:12:25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三个月前,正是中国在和疫情做艰苦斗争的时候,世界上其他地方在疫情统计数字上还没上来。那时出现了不少观点:中国这次疫情表现不佳,是因为体制有问题,不够“民主”,如果是发生在美国和西方,肯定第一时间就控制住了。因为“自由民主”嘛,当患者数量很少的时候,全社会就会瞪起眼睛,吵着嚷着要政府负责,否则就要把它选下去,政府只有快速反应努力抗疫,这种情况下,疫情怎么可能控制不住?

  德国明镜周刊就说“中国要抗击疫情,需要的不是什么中药西医,而是自由和民主”。

  国内著名公共知识分子张千帆在纽时上专门写了篇文章,题目叫《防治病毒,中国需要宪政民主》。

  至于国内各个社交媒体上,这种声音就更多了。

  然而,直到今天,部分国家还在口罩有没有作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打转,有的西方国家干脆搞了事实上的“半群体免疫”,有的国家比如巴西,民选总统对死人无动于衷,还在大玩水上运动。有的“民选”国家宁愿民众继续被感染,也要喊着强行复工。

  从很多身在中国,却对西方社会存在幻想的人们而言,这一点恐怕不是太好解释。毕竟按照理论,一个“选票投出来的政府”,又没有明面上的所谓“舆论管制”,按理说应该战战兢兢,快速反应,否则政敌肯定会攻击,这就是抗疫的动力啊,为什么混吃等死了几个月?

  从微观层面上,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其实,那种认为“一旦放开‘言论自由’放开多党竞选,公众拥有了‘监督权’,就把官员关进了制度的笼子,官员就奉公守法战战兢兢听从民意为人民服务”的幻觉,恰恰是基于中国的现实来对西方做出的幻想。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压制了相当多的意识形态话题、斗争和撕裂,这些不能在公共舆论上完全性的讨论。这导致了民众的“灵敏阈值”被迫压在了“现实、具体的事件”这个层级上。因此,一旦有红黄蓝、昆山龙哥、孙志刚、永居条例、冠状病毒……这些事时,网络舆论会引起很大的监督风暴,因为划定的讨论阈值上限就在这里了,而民间能量总要释放出来,就正好“爆”在了这一层级上。这导致短期内这些事就引发舆论风暴,然后政府往往在这种风暴下会出来响应,出来回应、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所以,这种模式就让有些人产生了一些思考,那如果把阈值再次调高,把所谓的“言论”完全放开,让官员全部“多党民选”出来,是不是就能解决更多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是不是就能让政府的反应更加灵敏,更加面对民意“谦卑”呢?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线性”的方程式。

  如果把多党选举制、完全的“言论自由”都拿出来,那具体事件就不够“劲爆”了,公众的“灵敏阈值”会大幅上升,社交舆论上会充斥更“根本性”的意识形态对立和冲突,而在这些更根本性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的“更高优先级”激烈讨论下,具体事件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它并不是优先级最高的事情了——你要抗疫?那你这个抗疫,是不是民主党编出来目的为了大选的谎言呢?——你要发展经济?那你签这个ECFA,是“爱台湾”呢,还是“TG同路人”呢?这就得说道说道了……

  换句话说,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上,虽然对立冲突矛盾也很多,但在一些最基本的具体事务上还算能有点常识性的共识判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那些可能引发重大撕裂进而导致无脑站队的话题,已经被提前禁止广泛讨论了。这样,原先本应该出现的更大的舆论撕裂没有出现,“逼”的很多人不得不,至少是愿意“装模作样”地就事论事从技术角度来讨论讨论。

  那这些被禁止的更“意识形态化”的东西,放出来会更好吗?不能说完全没用,但往往是负面效果远大于正面效果。激烈的意识形态对立只能导致偏激者的声音越来越被放大,最终劫持整个舆论。

  对立一旦出现并固化,具体事务就不再那么重要了。万众一心抗击疫情?我凭什么和你一心?你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你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对选情有没有影响?

标题回顾:西方“民主”为何在疫情过程中没有起到想象中的作用?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