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都有“身体不错”的小伙子,在球场上昏厥;每年都有大学生,在体测跑步时倒下……猝死,永远都不会嫌你年轻。
是什么扣动了急症发作的扳机?
今年4月,全国性学术期刊《中国急救医学》刊登的论文《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给出了一个参考答案。
研究发现,猝死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占57.8%,30~63岁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
在5516例猝死者中,最主要因素是情绪激动(26%)和劳累(25%),其次是饮酒和过饱等。
也就是说,太激动、太劳累是猝死的头号诱因。
激动、太累是怎样伤害身体的?
对身体来说,情绪激动就像大坝决堤,会在短时间内对心脑等重要脏器造成冲击;而劳累则像慢性消耗,它诱发的急症看起来毫无征兆,但每一步都是蓄谋已久。
太激动
临床上,因为斗气、愤怒等情绪激动引发的急症,急诊科医生见得特别多。
心脏
情绪激动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容易诱发心梗,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大脑
脑血管同样受到威胁,大吵一架后气到脑梗、脑出血的人也不少。
《欧洲心脏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愤怒情绪爆发后的2小时,中风风险会增加3倍,已有心脑血管疾病突发史的人风险更高。
肺部
情绪激动时,呼吸就会急促,甚至出现过度换气的现象。肺泡不停扩张,没时间收缩,也就得不到应有的放松。
不仅如此,多项研究表明,情绪激动还会对乳腺、肠胃、免疫系统等身体机能造成影响。“情绪管理”理应成为成年人的一项技能。
太劳累
临床发现,很多猝死的人都会经历一个高强度工作状态,或高压的精神状态。太累不仅会引发急症,还会对身体造成慢性伤害↓↓
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给出十大过劳危险信号:
“将军肚”早现;
脱发、斑秃、早秃;
频频去洗手间;
性能力下降;
记忆力减退;
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情绪;
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
经常头疼、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
具有上述两项或以下者,为“黄灯”警告期,不必过分担心;具有3~5项者,为一次“红灯”预报期,说明已具备过劳征兆;有6项以上者,为两次“红灯”危险期,说明你已经进入过劳预备军了。
7个时刻也要严防猝死
除了情绪激动和太累外,猝死还常发生在以下时刻,做这些事情时,一定也要悠着点。
吃撑了
暴饮暴食,特别是大量摄入高脂肪食物后,会造成胰腺导管收缩,诱发急性胰腺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会产生心肌抑制因子,造成心脏骤停。
如果是冠心病患者,饱餐后,大量血液会跑到胃肠去“支援”消化,容易诱发心梗。
喝多了
酒精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加重心肌缺血,继而诱发心绞痛、心梗。病人会有胸前压榨性疼痛,严重的可致猝死。
憋大便
因为便干,解大便时屏气用力,会导致血压骤然升高,就像水压太大时会撑破水管,血压突升也在挑战血管的承受极限。
屏气还会使主动脉内外膜受力不均匀,易造成拉伸撕裂,引发主动脉夹层,极为凶险。
烟不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任心内科主任徐成斌教授,曾在凌晨两点抢救过一名突发心脏性猝死的病人,那是位不到40岁的中年男性。
发病当晚,这位病人熬夜写文件,为了提神,接连抽了近两包香烟。凌晨1点多,他突感胸痛被送到医院,抢救时已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再晚来一会儿,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