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校内导师,有一天一位学生突然找到我想聊一下他实习的感想。学生非常不解的问:“我看这帮工程师好像都在混日子,他们每天都在进行一些重复和无效的工作”。我愣了一下,问他何出此言。他说他发现该公司的大部分工程师每天都在改各自脚本文件,但他观察了一个月以后发现其实大部分脚本文件可以合并和参数化。他自己又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完成了这项工作。再后续完成不同的任务时仅需要进行少量修改,就可以完成项目。如果时间再多一点他会再做一个界面,把参数都通过界面输入后自动生成各种脚本。
他对此疑问的是:“我一个实习生都能想到的办法,为什么这么多老工程师想不到?这样可以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啊!!”听罢我呵呵一笑:“回去好好干吧,不过你做的东西自己用用就好,以后还可以留个纪念,别砸了别人的饭碗。”
故事四:“你不是来实习的,你是来扶贫的”
如果说故事三的同学还是只发现了一般的工程师对于工作的懈怠和对IT技术的轻视。那么故事四的同学的经历就着实有些“打脸”,打的是我们国内的某些IC设计公司了。
故事四的同学在国内某知名IC设计公司实习,在实习期间发现该公司的流程过于“手工”,很多IC设计流程都没有打通。这位同学于是在实习的业余时间,利用自己自学的软件编程知识实现了一套基于云平台的IC设计流程整合系统。每个参与流程的设计人员都可以在这套整合系统中看到自己的工作流程、进度,还可以把各种工具取得的数据可视化。从他在实习答辩上展示的成果来看,这套系统的可用程度很高。我问他说:“实习单位对此什么评价?”他哈哈一笑说:“我的那些师傅和同事们都说我不是来实习的,是来扶贫的。”但是这一笑过后,他这套颇有建树的系统也就没有然后了。
二、树立“工业软件意识”应从改造观念入手
上面讲的四个故事虽然主角不同、经历不同,但都反映出来我们国家的集成电路产业界甚至整个工业领域的“工业软件意识”极其淡泊,对于以信息技术支撑工业设计理解极不到位。
EDA软件本质是一种工业软件,其目的是为了提升设计能力、加快设计自动化程度的软件。广义上任何一种对于工业设计、生产、组织、流通环节的软件都可以称为“工业软件”。这种软件本质上和“工业母机”一样,是工业能力的体现。以最新被“阿森纳协议”纳入管制名单的“计算光刻软件Computationallithographysoftware”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纳米级集成电路工艺条件下,光刻机要生成芯片必须依赖于计算光刻软件先行计算、仿真确定生产参数。离开了计算光刻软件,光刻机生产芯片的良率就无法得到保障。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EDA软件的认识局限化、刻板化,在意识和观念中存在很大不足。我国的领导人早在10多年前就高瞻远瞩的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政策,而目前在EDA领域的认识偏差恰恰对这一方针认识不到位的体现。我们更多的重视一些有型的、可以直接作用于生产的设备或工具,而对提升设备能力、加快生产流程的信息化技术重视程度非常有限。
这种工业软件思维的缺乏导致的国内学界和产业界对于EDA的错误观念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EDA软件理解“窄化”和“片面化”,没有从信息技术促进设计能力的提升角度来理解EDA软件,更没有从工业软件的全局来衡量和定义EDA软件。其实信息技术在多个设计/验证环节均能够起到加强设计能力、提升生产效率的作用,提升这些能力必然要以某种软件或者程序作为载体,而这些软件和程序都是广义上的EDA软件。但长期以来这些软件和程序不被承认为EDA软件,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其实国内EDA软件的起步完全可以走“服务信息产业”的道路,先从一些能够提升设计效率的环节、流程入手。目前没有把这些软件、程序纳入EDA工业软件的范畴予以重视和支持。使得一些原生性的EDA工业软件,在一开始就得不到承认和支持,以至于“胎死腹中”,这使得我国具有原创性的EDA技术研发找不到生存的土壤。
2.长期以来在高校和业界将EDA技术更多视为“学习如何使用EDA软件做不同层次的电子系统设计”的工具,很少从工业软件的角度,研究EDA的设计方法学。在高校的课程中冠名“EDA技术”的课程一般不讲EDA背后的运行原理,主要介绍硬件描述语言和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出版的“EDA技术”的书籍大多也是同样的情况。全国各地的所谓“EDA协会”本身不研究EDA技术本身,大多是国外EDA公司/FPGA公司的“推广协会”。这种名不符实的现象不但挤占了原本属于真正的EDA技术的学术资源和课程资源,也在青年学子中造成了长期的概念混乱。这种“挤占效应”使得本就不够“肥沃”的土壤杂草丛生,进一步恶化了本土EDA软件的生态环境。